中廣董事長趙少康與侯友宜搭檔,代表國民黨競選正副總統,果不其然,立刻造成選情震盪效應,讓侯友宜成功擺脫民眾黨柯文哲的「纏鬥」,朝著與民進黨賴清德爭鋒的方向前進;不過,趙少康本人却因為「身份」(媒體業主)成為綠營圍剿對象,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旋即表明要發函中廣說明,除了中廣之外,還有華視與公視,分別有沈伯洋和徐瑞希兩位具有「自律委員會委員」與「董事」身份,分居民進黨和民眾黨的不分區立委名單,也同時行禮如儀去函要求說明。
賴清德對政府的「實質影響力」遠超侯、趙
上述三件可能誤踩「政媒」界限的案例,都屬「小事」,因為法令規定明確,沒什麼模糊空間,其中,曾兼中央社董事的沈伯洋更在民進黨提名之後,隨即展開請辭程序(包括中央社和華視),並在日前生效,沈伯洋為此調侃趙少康,「需要請辭教學,可以找我。」三件個案,這一件算是「解決」了。
至於徐瑞希被列入民眾黨不分區第十七名,其實也不難處理,徐瑞希無可避免必須在公視董事(她也是公視基金會派駐華視的代表人)和不分區立委之間做一個選擇,因為《公共電視法》明定「董事、監察人於任期中不得參與政黨活動」,做為政黨提名的不分區立委人選,投入競選(位列政黨票),很難自辯這不是「政黨活動」,特別是民眾黨有內規不分區兩年為期,換言之,此刻不在安全名單上的徐瑞希兩年後有很大機率躋身立委。
對比沈伯洋已請辭,徐瑞希必須二選一,趙少康表明競選過程不會辭職,但若當選會在就任前,辦理完所有請辭程序。趙少康的態度,當然遭致綠營砲火,一質疑他對侯友宜沒信心,為自己留後路;二質疑他陷中廣同仁於不義,因為他對中廣還是有「實質影響力」,就像侯友宜新北市長請假非請辭,對新北市政府還是有實質影響力;這樣的說法不可謂錯,却又不可謂對,因為這不只是對趙少康,而是對中廣的誅心之論。
首先,選舉是一個動態過程,再有信心都沒人敢打包票,能笑到投開票,包括賴清德;要論「實質影響力」,三組候選人有誰的「實質影響力」能超過賴清德?賴一句政見,轉頭就成為政府的政策,從高教免學費、長照放寬免巴氏量表的條件、甚至宣稱明年陸生納保…,乃至侯友宜才宣布副手人選,NCC關切立刻就到;其次,NCC的關切當然未必是「實質干預」,而是事前的「警示」,因為製播新聞與言論的「公平原則」,一體適用,不要說發函公視華視和中廣,通函所有廣電媒體注意競選新聞的處理都不為過,就像選舉期間法務部通函公告強調查察賄選一般;中廣是老字號廣播電台,從黨營到民營,從威權走到民主,就媒體自律的角度而言,類似誅心的批評,是對媒體從業者的羞辱,遑論老闆參選,多一分廻護之心,幫不了太多忙,反而多添一分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