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美國華府智庫的三位學者11月30日投書《外交事務》期刊,「疑賴論」在選戰倒數時刻捲土重來。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葛來儀(Bonnie S. Glaser)、康乃爾大學的白潔曦(Jessica Chen Weiss)、以及哥倫比亞大學的柯慶生(Thomas J. Christensen),字裡行間憂心忡忡,特別點名賴清德,並比較其與蔡英文路線的差異,還特別提出「凍結台獨黨綱」之方,換取台海局勢風平浪靜。這擺明就是不放心賴清德,擔心他當選後是「陳水扁第二」。意味著,美方認為,若等賴清德上任後才展露本色,恐為時已晚;屆時印太區域局勢變數太大,因此美中必須預先控管。
然而,賴清德仗恃著民調優勢,夸夸其談,聲稱最想跟習近平共進晚餐,準備請吃蝦仁飯和珍珠奶茶,這說法被北京視為「吃豆腐」。老實說,在沒有兩岸溝通對話,沒有和解策略的條件下,賴清德絕口不提《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關係條例》,眼中的兩岸關係只剩下台灣小吃,卻依然大言不慚地胡吹亂扯說:「我當選總統,兩岸發生戰爭的機率是最低的。」這是只顧自己選舉利益,把台海危境當作兒戲。
面迎灰犀牛「禿鷹」不悔
在北京眼中,已對賴清德定性為台獨分子,越來越不假辭色,措辭和批評漸趨強硬。指賴清德「台獨工作者」就是「麻煩製造者」、「戰爭製造者」,並且衍生「賴」姓的謾罵語,比如典型的「無賴」、「賴皮」。相較過往常態,北京對台灣政要的點名批判,已然超逾過去尺度。但賴清德仍不以為意,當作馬耳東風,任憑對岸謾罵醜化。
賴清德行事向來乾綱獨斷,絕少聽取幕僚諍言,原本決策核心圈就小,熟悉國安和兩岸事務的人更少,且涉外能力經驗不足,尤其選戰末期進入藍綠對決,民進黨反膝式強打抗中牌。在賴清德輕忽與縱容下,身旁幕僚猶如不怕死的「禿鷹」,連續不斷地猛戳北京的痛點。賴清德聲稱依循蔡英文路線,卻把蔡英文的「四個堅持」簡化為「兩岸互不隸屬」,再偷渡成新型「兩國論」,然賴清德就是兩岸關係的最大變數,隨著選情對其有利,現在他在兩岸關係上的發言已趨向激進的「禿鷹策略」。
賴清德繼續趕著「嗆中」這頭灰犀牛,並謀以蕭美琴當副手作為掩護。但美方並不買帳,將持續對賴清德加壓,要求賴清德重用蕭美琴、擴大決策圈、向國際社會提出類似陳水扁的「四不一沒有」的承諾。選戰進入倒數時刻,賴清德及其幕僚如果繼續忽視此等訊息,不嚴肅回應的話,難保不重演2012年蔡英文被《金融時報》修理而翻盤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