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次中國-歐盟領導人峰會於本(12)月7日在北京舉行。這次峰會由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強、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共同主持。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議期間會見了米歇爾和馮德萊恩。
今年是中國和歐盟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20週年、中歐領導人會晤機制建立25週年。受疫情影響,這是中歐領導人四年多來的首次會面,雙方討論的問題很廣,包括貿易爭端、俄烏戰爭、人權,乃至於台海與南海等歐洲區域外的安全問題。
中共重視與歐洲的關係,根據《新華社》報導,習近平曾強調:「中歐是推動多極化的兩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兩大市場、倡導多樣性的兩大文明,在當前動盪加劇的國際形勢下,中歐關係具有戰略意義和世界影響,關乎世界和平、穩定、繁榮。雙方有責任共同為世界提供更多穩定性,為發展提供更多推動力。」
在歐洲方面,繼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去年11月率先率團訪中後,西班牙、法國、歐盟等歐洲領袖,也爭相訪問中國大陸。《紐約時報》分析,這些歐洲國家領導人等於向美國表明,他們在乎與中國的關係。訪問中國,將帶來更穩固的經貿商機,也可以滿足其「戰略自主」的訴求。
舊金山「拜習會」為中美關係創造了緩和的氣氛。作為美國的盟友,歐盟也希望開啟與中國修復關係的進程。此次峰會被認為是重要一步,但「拜習會」顯然沒有對中歐關係產生有利的外溢效應。這次峰會幾乎是在「各說各話」的狀態下,匆匆劃下句點。
歐盟成員國關切貿易和地緣安全兩大課題。在貿易方面,估計歐盟對中國的逆差去年達4260億美元,創下了歷史新高。美國摩根士丹利銀行(Morgan Stanley)稱,歐洲上市公司約有8%的收入來自中國,而美國只有4%。歐洲和美國向中國出口商品的比例相似(7%-9%),但由於歐洲是貿易密集型經濟體,因此對中國的敏感度更高。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占歐洲GDP的2%,而美國僅占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分的一項研究發現,如果西方和中國之間在投資上互設壁壘,歐洲的國民生產總值將下降2%,是美國所受打擊的兩倍多。
馮德萊恩今年3月首次為此提出對中共的「去風險」策略,並成為多數歐盟國家的共識。德國媒體《商報》解釋,俄烏戰爭讓歐洲警醒,經濟上依賴對手,將會使歐洲陷入受人脅迫的境地;但「去風險」與「脫鉤」不同,「去風險」的目的是通過將供應鏈多元化,避免過分依賴,並增強歐洲自身的經濟抗壓能力。
美國也同意與歐洲共採「去風險」策略,但美國是站在戰略競爭的高度,通過關鍵領域的嚴格限制,不讓中國威脅到美國自身的風險。
歐盟最關心的是汽車工業發展。歐盟委員會常務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在今年9月訪華時就表示,「過去三年間中國品牌電動汽車在歐盟市場的分額,從不到1%攀升至8%,近乎指數式增長。顯然,繼續以此態勢發展,歐盟汽車業有受傷的風險。」
歐盟把風險歸咎於中國國內電動汽車行業在過去十年中獲得的大規模國家補貼。今年9月13日,歐盟對中發起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經濟學人智庫(EIU)向《BBC中文》表示,反補貼調查可能導致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進口徵收關稅,也可能涉及在中國生產和從中國出口的非中國汽車製造商。
其次是俄烏戰爭問題。歐盟認為中國有必要利用其對俄羅斯的影響力,阻止侵略戰爭並就烏克蘭的和平計畫進行溝通。歐盟也呼籲中國不要向俄羅斯提供致死性裝備,並防止俄羅斯設法破壞制裁效果的企圖。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布魯塞爾計劃要求習近平採取行動,制止13家被發現繞過制裁並幫助俄羅斯的中國公司。如果習近平沒有明確承諾,歐盟可能會考慮將這些公司加入其正在尋求批准的第12批制裁名單中。
除了貿易和安全問題,歐盟也針對人權和「台灣問題」表達關切。歐盟強調人權和基本自由是普世價值,絕不會對人權案子「睜隻眼閉隻眼」。歐盟特別提出中共在新疆、西藏違反人權的問題。針對台海日益升高的緊張局勢,歐盟堅持其「一中」政策,但表達「反對任何單方面通過武力或脅迫改變現狀的企圖」。
中共針對上述歐盟提出的質疑都做出回應。有關貿易問題方面,中方敦促歐盟確保其貿易和投資市場開放,為中國企業提供公平非歧視性的營商環境,審慎使用貿易救濟措施。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說:「如果歐盟一方面嚴格限制高科技產品對華出口,另一方面又希望大幅增加對華出口,恐怕是說不通的。」汪文斌補充說:「在華歐企超過1/3的出口量返銷歐洲。表面上看,中國擁有順差,但實際上相當一部分的利潤是由歐方享有的。」
涉及俄烏戰爭問題,中共仍堅持嚴守「中立」立場,認為俄羅斯是一個非常獨立的主權國家。普亭總統會根據他自己的國家利益和安全自主作決定。中共鼓勵歐洲人直接與俄羅斯對話。
中共認為人權問題不應該被當作攻擊中國的大棒;重申中方在「臺灣問題」上的一貫立場,強調歐方應以實際行動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不干涉內政」這一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維護中歐關係的政治基礎。
總之,馮德萊恩把本屆歐中峰會稱作「抉擇的峰會」,她強調雙方必須決定是否準備做出讓步以維持相互的關係。目前看來,雙方雖然都有意願改善關係,但都沒有做出重大讓步,中歐情勢依舊緊繃。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