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美國與中國展開全面貿易戰,實施出口禁令、進口關稅、投資限制,英國期刊《經濟學人》指出,2024年,保護主義將繼續盛行並改變全球貿易,但全球貿易不會減少。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對全球貿易而言,2023年應該是場災難,除了美中貿易戰之外,美國透過《通膨削減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投入1兆美元的補貼及租稅優惠來啟動製造業,歐洲則因《通膨削減法》的反擊而感到痛苦。此外,印度也祭出了進口禁令,而烏克蘭戰爭對糧食供應及航運造成嚴重破壞。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任期間,對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許多嚴厲的批判,世界貿易組織也變得衰弱,關於貿易消亡的預測層出不窮。
然而,《經濟學人》指出,相對於中國GDP而言,2023年前9個月,世界各國從中國購買的商品數量最終超過往年同期,中國從世界其他地區的購買量與 2022 年相同。2023年,印度製造業占GDP的比重5年來首次上升。包括中間產品在內,美國從中國購買的商品占GDP的比例與過去5年持平。2024年,政策與現實將持續出現分歧,而儘管保護主義將繼續盛行,但企業與國家將繼續適應,而不是退縮。
《經濟學人》認為,首先,預計會有更多的中間貿易。台灣是全球65%半導體的產地,有鑑於台海緊張局勢、對於人工智慧軍事用途的擔憂、稀土金屬供應之爭,這讓西方與中國之間的經濟解凍不太可能發生。
然而,將中國從供應鏈中剔除的法律將讓西方公司感到緊張並渴望尋找替代者,中國企業正尋找繞過西方貿易壁壘的方法,雙方都選擇對雙方皆友善但不結盟的國家,更多中國製造商品或中國企業製造的商品將透過越南等國家進行貿易,而越南已經因此變得繁榮。
打造綠色革命硬體的競賽將增加適應的需求,印尼2020年對綠色電池的重要原料鎳實施出口禁令後,2023年又禁止出口製造鋁所需的鋁土礦。《經濟學人》認為,到了2024 年,其他國家也將效仿。
今年6月,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將綠色礦物從《通膨削減法》的關稅制度剔除,只要出口國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即可,更多開發中國家可以開始談判類似的安排。如果中國經濟放緩繼續降低對綠色商品的需求,西方可能會從全球價格下跌受益。
然而,《經濟學人》指出,很多事情將不會改變。中國長期保護其晶片製造商及汽車產業,但貿易仍繼續;西方的新產業政策需要數年時間才能見效,歐洲希望減少對中國汽車的依賴,尤其是電動車,但這需要時間。美國「鐵鏽帶」(Rust Belt)的新工廠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開始生產晶片及電動車,這對 2024年的貿易來說是好消息,但這也意味著國家安全的邏輯將在未來數年內推動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