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中華民國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前副主委張天欽對號入座之賜,「東廠」這中國歷史名詞在網路成為紅透半邊天的熱搜詞。幾乎是與明代共存亡的「東廠」,是中國專制君權史上最具爭議性、最惡名昭彰、最不受制衡的皇帝專用司法機構,換言之,與今日台灣的民主體制完全背道而馳。
中國古代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合一,明代(1368─1644)更是登上中央集權的巔峰。對於自家至高無上的威權,皇帝本人需要「如臂使指」的執行機構,在中央政府層面,刑部之類的傳統官僚體制顯然效率、服從度、可信賴度,都難以讓皇帝滿意。於是而有明代士大夫聞之色變的兩個字:「廠衛」。
明太祖設「錦衣衛」殺戮文武功臣殆盡
雖說「廠衛」,但其實「衛」先於「廠」,而且兩者體制、性質頗有不同,關係也是既合作又抗衡。錦衣衛指揮使司(錦衣衛)成立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五年(西元1382年),簡單講,就是一個直接向皇帝負責的特務機構,由指揮使(正三品)統領,下轄十多個單位,最重要的是北鎮撫司,負責皇帝交辦案件,偵查文武百官,擁有自己的監獄(詔獄),不經刑部就可以逮捕、刑訊、處決人犯。
朱元璋在位時期屢興大獄,殺戮文武功臣殆盡,錦衣衛立下不少血汗功勞。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滿手血腥的朱元璋卻幡然「悔改」,以「所誅殺為多」為由廢掉錦衣衛,還大動作「悉焚(錦衣)衛刑具」。
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早逝,因此傳位給皇孫朱允炆(明惠帝,建文帝),但屍骨未寒,皇四子朱棣(燕王)從北平起兵造反,經過將近3年的血腥內戰(靖難之役),攻陷帝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即帝位,年號永樂,史稱明成祖。
明成祖殘酷好殺,設「東廠」重用宦官
成祖殘酷好殺頗有乃父之風,不但恢復設置錦衣衛,而且擔心錦衣衛「外官徇情」,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成立「東廠」,設在北京東安門北側(今日北京市南河沿大街、北河沿大街與晨光街之間),統領者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外臣統領的錦衣衛與宦官當家的東廠,因此而有「外、內」之分。成祖靖難期間,建文帝身邊有不少宦官充當眼線,因此他即位之後也「專倚宦官」,立下禍害無窮的先例。
據《明史》〈刑法志〉記載,終成祖之世,錦衣衛權勢高於東廠,前後三任頭目紀綱、門達、逯杲都是天子腳下無惡不作的紅人。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年間(1464年-1487年),廠衛權力均勢開始變化,不但司禮監尚銘掌東廠,橫行不法、為所欲為,而且授權另一名大太監汪直建立「西緝事廠」(西廠),爪牙多於東廠一倍,「雖王府不免」,聲勢遠超過錦衣衛。汪直的西廠用事6年,冤案不可勝數,但他本人卻得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