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起爐灶的臺南市歷史館
遭遇二戰空襲的臺南市歷史館,不僅博物館遭毀,文物史料的調查與採集陷於停頓狀態,石暘睢也疏開到了鄉間。 1945年 8 月 15 日戰爭結束,石暘睢的摯友莊松林指「先生雀躍大喜,即行接管臺南市歷史館,並負責保管在赤崁樓之幾百件歷史文物。十月廿五日臺灣光復,先生被派任為臺南市立歷史館管理員。日人前館長已被遣送回國。」其實,終戰前夕的 7 月 8 日,石暘睢的母親病逝,享壽 67 歲,換言之,承擔歷史館復興任務、當年剛滿 48 歲的石暘睢,是在遭遇喪母月餘之後,就要面對重建的工作。
石暘睢在 1946 年簽准於新修赤崁樓為新館址,將殘餘史料加以整理數月,略具規模後,於同年 5 月 1 日重新開館,並由石暘睢專司掌管,實則為臺南市歷史館的實際管理人,因此那時的同好都稱他館長。石暘睢以「以北樓房(文昌閣)為第一室,大部陳列史前、荷據、明鄭各時代之史料;南樓房(海神廟)為第二室,陳列清代各種史料。」那時剛從軍隊中復員回家的兒子石允忠,回憶起那段時間,他說為了保護歷史文物免於被竊,他與石暘睢曾有一年多時間,睡在赤崁樓旁的大士殿,後來石家的寓所就位在大士殿。
莊松林回憶起那段戰後初期的時光,指出石暘睢為了讓臺南市歷史館重新開幕,因此「嗣於 7 月 6 日在該樓樓上舉辦民族英雄鄭成功展覽會,以資宏揚民族精神教育。」而在 1948 年10 月間,「中國國民黨臺南市黨部籌備臺南歷史文物展覽會時,我邀請石先生協助採集整理史料,以底其成。自是以後我倆又重新合作史料的調查和採集,如有發現石質文物-碑碣、雕刻、器物或木質紙質的史料,石先生定必設法搬入歷史館陳列,藉以充實內容。」從這段描述中,得以清楚戰後初期的臺南市歷史館,迅即恢復對外開放的展覽機能,並且與日治時期以來,調查研究的老搭檔莊松林,持續進行文史調查工作。
從這樣的經驗中,他們共同認為臺南市遺存史料仍多,「為適應實質需要,非再糾合同工合作,成立一文獻機構不可。」他們因此找上臺南市政府教育局謝新周科長,提出此議並得到回應,而於 1951 年成立「臺南市史料編纂委員會」於教育科。同年冬天,因為省府令各縣市成立縣市文獻委員會,才將史料編纂委員會改名為「臺南市文獻委員會」,並於同年 10 月間發刊季刊「臺南文化」創刊號。石暘睢在此時的正式職務為臺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兼採訪組組長。
對於石暘睢主持下的臺南市歷史館,盧嘉興稱「歷史館所陳列的史料至少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是石先生一人親手到各處搜尋發掘出來的。而經常所陳列展覽的珍奇文物令人一入館內,即覺琳瑯滿目,美不勝收,使觀覽者如上臺灣史似的獲得深刻的印象。」
石暘睢此後一直在臺南市歷史館服務,直至 1961 年 10 月退休,那一年,臺南市政府重修延平郡王祠,利用祠內東南邊空地新蓋一座二層樓房,將赤崁樓的歷史館文物搬到這座新館,名稱改為「臺南市民族文物館」。
*作者為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長,本文選自作者新著《成為臺南:府城文史活字典石暘睢》(蔚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