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先啓後台南學:《深耕臺灣民俗的文化人:莊松林》選摘

2023-12-27 05:10

? 人氣

臺南這波文史研究的源流,有來自漢學的淵源(傳統方志書寫、采風傳統),也有20世紀後由日籍學者教師帶來的近代研究方法(包括考古學、人類學、地理學等),以及透過展覽形成的臺南歷史館所,多元的人才在日治末期《民俗臺灣》就有交集合作,戰後經歷政治動盪持續深耕在地文化,在臺南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當推石暘睢與莊松林。他們的史料意識起步很早,從臺灣文化三百年記念會以來就累積豐富的蒐集整理經驗,把史料帶入臺南市民生活空間的實質成果包括臺南大南門第一碑林、赤崁樓小碑林的具體陳列,以及「臺南市歷史館」的館藏,居功厥偉。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200207-台南赤崁樓。(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台南赤崁樓。(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不過,經歷美軍轟炸空襲、政權轉移、民間缺乏文資保存觀念等原因,之前所累積的不能保證永存,之前未曾發現的也有突然出土的可能,人生機緣遇合未可逆料,有失有得。所以勤於筆耕記錄的莊松林,始終身處搶救文物的第一線,將他歷年的文章對照閱讀,不只能看到臺南各類一手史料出土的現場,也同時見證著史料的凋零和流轉。例如〈臺南近十年來的考古工作概要〉一文中,他記錄臺南市光復後新發現石碑21座,有些得自民宅,有些則是從溝蓋、階石中被辨識出來,迎入碑林。但也有17座石碑毀於轟炸、被竊、被賣入石舖琢滅。得失之間,悲喜交集,這些歷程其實也就是一部臺南各類文物的「研究史」。而現今已然不存的福井、水仙宮清界示禁碑,後人唯一可見的只有他與文史同好所製作的拓本,彌足珍貴。

這群文史研究者,身經百戰,在戒嚴時代,他們寄身各地文獻會,小心翼翼地披荊斬棘,將臺南、臺灣的文史安置於「鄉土文獻保存」的大傘下,孜孜不倦地書寫,事必躬親地踏查、採訪、摹拓,數十年如一日地累積無數田調成果。雖然他們的文章不符合現代格式的學術論文,但後代治臺南學的學者,得力於這些望之不似學術論文者多矣。

有賴這批臺南文史研究先行者紮實的墊基工作,在他們的碑碣考察基礎上,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今國立臺灣圖書館)委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何培夫副教授執行「採拓整理臺灣地區現存碑碣計畫」與「採拓整理金門、馬祖地區現存碑碣計畫」(詳見本書第五章),正是1990年代碑碣踏查研究的系統性延伸,也是後輩學者的致敬與傳承。

20231222-《深耕臺灣民俗的文化人:莊松林》立體書封。(蔚藍文化提供)
《深耕臺灣民俗的文化人:莊松林》立體書封。(蔚藍文化提供)

*作者戴文鋒,現任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教授兼臺南學研究中心主任、南瀛國際人文研究中心研究員、南部各縣市無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臺南市歷史名人紀念審議小組委員、《臺南文獻》、《高雄文獻》、《歷史臺灣》編輯委員。曾國棟,現任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理事長、臺南大學人文學院兼任講師,高雄市古物審議委員會委員。楊家祈,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並於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學研究中心擔任助理。本文選自三人合著之《深耕臺灣民俗的文化人:莊松林》(蔚藍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