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先啓後台南學:《深耕臺灣民俗的文化人:莊松林》選摘

2023-12-27 05:10

? 人氣

「臺南意識」持續在形塑和移動之中,向著厚實的學術、寬廣的文化層面前進,而莊松林在其中扮演著承先啟後的重要角色,圖為示意。(資料照,取自台南旅遊網)

「臺南意識」持續在形塑和移動之中,向著厚實的學術、寬廣的文化層面前進,而莊松林在其中扮演著承先啟後的重要角色,圖為示意。(資料照,取自台南旅遊網)

近20幾年來各縣市積極發展在地的「地方學」,各自深耕縣市的在地歷史文化與風土特色,地方意識透過在地課程之開設,特別是1998年開始的各地社區大學,推動地方環境生態的保護,公民意識之提昇與論壇,開啟了對於在地的重新認識與深刻探索,當然,歷史人文的脈絡耙梳是當中重要的一環。例如北投社區大學自2002年開始發展「北投學」,每年度辦理研討會, 2004年擴大為「臺北學」;嘉義市社大於2009年成立地方學研究中心,以「在地學」的概念,逐步推展在地文史保存的工作;屏北社大則發展「屏東學」;臺南縣、臺南市社大也推展「南瀛學」與「臺南學」,而「基隆學」、「宜蘭學」、「臺東學」、「金門學」、「澎湖學」、「苗栗學」、「彰化學」、「雲林學」、「嘉義學」、「屏東學」紛紛出現,形塑出一股從認識地方鄉土到積極關懷在地的力量,並以「在地學」的概念,逐步推展在地文史保存與地區共識的工作,地方學已經起飛,正在臺灣各地蓬勃發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10年臺南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以後,許多文化界、學術界與藝文界的朋友對於大臺南市未來有一個很深的期許,換言之,建構「臺南學」與「再造臺南文化古都」的議題一直是文化界注目的焦點。「臺南意識」在一代一代的文化人手中接力,持續在形塑和移動之中,向著厚實的學術、寬廣的文化層面前進。這股由下而上、伏流般的民間研究脈流,莊松林在其中扮演著承先啟後的重要角色。

橫跨大臺南兩大地方學研究之先驅

近2、 30年各縣市「地方學」興起,實奠基於戰後各縣市文獻委員會的設立與推動地方文獻刊物的刊行。文獻委員一方面進行志書(或志稿)修纂工作,一方面也陸續展開地方文獻期刊的出刊。這些期刊有年刊、半年刊或是季刊,依創刊年代先後有《臺南文化》( 1951創刊)、《臺北文獻》( 1952創刊,原名《臺北文物》)、《臺東文獻》( 1952創刊)、《南瀛文獻》( 1953創刊)、《雲林文獻》( 1953創刊)、《花蓮文獻》( 1953創刊)、《高市文獻》( 1952創刊,原名高市文物)、《宜蘭文獻》( 1965創刊)、《嘉義縣文獻》( 1955創刊,原名《嘉義文獻》專刊)、《高雄文獻》( 1980創刊)、《苗栗文獻》( 1983創刊,只刊3期,同年停刊)《嘉義市文獻》( 1983創刊,只刊4期, 1988停刊)、《屏東文獻》( 2000創刊)。其中能夠長期出刊、維持較久的就是《臺北文獻》、《臺南文化》與《南瀛文獻》,這3種刊物不論在創刊年代或發刊頻率上都是名列前茅。《臺南文化》與《南瀛文獻》之所以能夠稿源不絕、出刊不輟,主要原因是文史研究人才濟濟,多元匯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