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大選副總統政見發表會已於前日落幕。此次政見發表可說是台灣政壇前所未見, 副手候選人超越「備位人選」角色, 大談政策主張與治國理念 ; 特別是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趙少康, 讓許多人感覺政見發表會變成「少康戰情室」: 主持人「口誤」之餘, 還能點名現場來賓, 說若國民黨當選, 將延攬蕭美琴及吳欣盈入閣, 借重其外交及財經專才。
由於長期主持政論節目, 對於各個政策的內容主張及時事議題的說明掌握, 趙少康明顯是駕輕就熟, 信手捻來; 想像此時趙少康此若是在英國西敏寺中, 巴力門 (Parliament , 行政與立法合一的國會) 的政治角力場合, 影子內閣的 「二把手」挑戰執政黨首相, 就國家重大政策進行辯論, 相信其監督及精彩效果, 一定比目前立法院個別委員對行政院長及官員的總質詢, 成效要好的多。
由於內閣制的議會辯論主要集中在執政黨與最大反對黨, 兩個主要政黨的政治領袖, 搭配「前排議員」兼任的各部會大臣坐在首相後面「背書」 (影子內閣亦同), 「集體責任制」的運作, 除了可以防止言之無物及愛作秀的政客浪費質詢官員時間, 也不會發生小英總統745天不開記者會, 賴清德市長230天不進台南市議會接受質詢的「賴皮」情形。
其次, 內閣制較不為國人熟悉的「不信任投票」(倒閣)及「解散國會」(重選)的機制設計, 也使得內閣制國家「聯合政府」的運作較為順暢及合理; 想像若中華民國現在已經是內閣制, 由 「藍白合作」所籌組的聯合政府已實現政黨輪替, 但又遭遇柯文哲反悔不認帳, 在重大議題表決上 (例如是否重啟服貿談判或核四), 與民進黨合作, 提出不信任投票, 扯聯合政府後腿;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或不分區第一名韓國瑜 (在內閣制就是首相) 此時可以下令解散國會, 訴諸民意, 重新選舉, 拆彈解除僵局。
若國民黨在此議題獲得民眾過半數支持, 便可以借此機會, 以新的過半數民意作後盾, 產生新的政府; 若此重大議題不能獲得選民支持, 則有可能讓民進黨重返執政, 不用再等另外一個四年; 但內閣制若在台灣實施, 仍舊存在風險; 倘若「第三勢力」利用上述制度, 立場搖擺, 左右逢源, 中華民國可能面臨因聯合政府更替頻繁, 導致政局不穩動盪的混亂局面。
雖然趙少康已公開表示, 當選一年後若沒推動內閣制, 將辭去副總統職位; 因為趙候選人認為, 中華民國目前的總統, 「當起來比古代皇帝還爽」, 不受監督, 且一人得道, 雞犬升天; 但筆者提醒趙董, 許多內閣制國家之所以運作成功, 其實是王室「還政於民」, 退居幕後, 但仍舊擔任國家的虛位元首; 依我國目前的政治文化和運作不久的民主經驗, 要國人接受政府由總統改為立法院長領導, 可能會沒有概念且不太適應; 台灣總統制運作的真正亂源是現行選制已產生過「少數總統」 (相對多數勝出), 且不受立法院監督, 其實總統制本身並無太大問題。
*作者為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