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韓國瑜在侯友宜的桃園造勢晚會中向柯文哲支持者喊話,表示柯文哲不會贏,籲請柯文哲的支持者票投侯友宜與趙少康。他這番言詞,可謂典型的民主經濟理性。
美國政治學者安東尼・唐斯在《民主的經濟理論》一書中,指出經濟學者認為決定係依理性而定。而理性之定義則為效度,亦即以一定的輸入獲得最大之產出,或是以最小的輸入獲得一定的產出。至於理性人的行事原則包括:一、面對許多選項,他能做出決定;二、他能依偏好將選項排序;三、他的偏好排序可轉換。
證諸此次總統大選,面對三組候選人,選民必須下決定。而期待下架民進黨的白營選民的選項排序,自然是將柯文哲排在最前。但是當柯的聲勢始終不振、總是落後其他候選人時,白營選民的偏好排序就可能改變,轉投侯康,以使選票達到效度,順利獲得下架民進黨的產出。這也就是民間慣稱的棄保。這一陣,若干綠營人士,例如許國泰等,紛紛公開出面支持侯康,亦是改變偏好排序以追求效度與理想產出的理性之舉。至於不願改變偏好排序、放棄效度、堅持投給當選機率最低的人,就不是理性考量,而是感性掛帥了。
台海未來是戰是和,政治是否得以恢復清廉民主,民眾是否有幸免於綠色恐怖,就看理性選民的數量是否足以勝過不願改變排序偏好的感性選民了。
*作者為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