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選輔選角色不同,「國家級警報」選後見真章
在訪問中,馬英九強調他支持「九二共識」,反對「一國兩制」,侯友宜接受他的「不統不獨不武」,他支持侯友宜的兩岸主張,包括3D戰略(嚇阻、對話、降低風險),甚至對大陸不斷空飄氣球越過海峽中線,也主張國防部應該有一個處置的立場─包括打下它;與訪問者的交鋒主要在兩岸緊張是否歸責於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以至無法延續兩岸對話,訪問者或許認為馬英九「相信習近平」過於天真,但訪問者認為台灣需要美國抵禦中國的攻擊,「台灣支撑夠久的話,日本可能也會來幫忙。」顯然把兩岸戰爭風險也看得太輕描淡寫了,台灣可以、甚至必需增加軍費支出配合美國的印太部署和自我防衛,但擴大軍備打「巷戰」,對台灣人而言,是否太殘忍了?誠如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陳永康將軍所言,台灣根本沒有打巷戰的條件!
但馬英九既不能怪德國之聲設定他是親中信習的前總統,也不能怪侯康軟切割,對國民黨而言,不能勝選,對兩岸和平對話的主張,就全部是空談。
馬英九自己在二00八年勝選總統前的準備,同樣就兩岸政策「向中間靠攏」,比方前總統陳水扁不斷批評國民黨「終極統一」,馬英九就在華爾街日報投書《台灣的務實之道》(二00六年),強調「國民黨現在相信,在可預見的未來,統一或獨立都不太可能,我們應該維持現狀」;文章沒引起太多迴響,他在赴英招商之際,拋出「對岸不撤彈,兩岸不談判」,並在《自由時報》刊登廣告,強調「維持現狀」是最務實的選擇,「至於台灣未來不論是統一、獨立或維持現狀,則應由全體人民決定。」因為選項有三個,包括獨立,藍營「大老」王金平批評他決策過程有問題,連戰更直截了當三個字:「我反對!」最後逼得馬英九澄清「台獨不是國民黨的選,但要尊重人民的決定。」
不選舉的人,可以有滿滿的使命感,競選的人則必須把「主流民意」擺在最優先地位,至於「主流民意」究竟是什麼?套用二00五連戰出發「連胡會」前,馬英九(時任副主席)在中常會反覆提醒:一定要提一中各表、著墨台灣的國際空間、表達台灣優先與台灣主體性;馬英九沒有變,變的是競選與輔選的角色。馬英九不是侯友宜的「國家級警報」,選舉結果會不會真為台灣帶來「國家級警報」?才是值得關注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