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濤觀點:台灣2024大選─多彩的民主,蹣跚的前路

2024-01-17 06:50

? 人氣

俗話說,民主是將人性的「惡」公開地展現出來,晾在陽光之下,讓全社會予以審視與公判。 而專制則相反,把黑惡的權力鬥爭嚴密地掩蓋起來,不讓公眾了解其真相,公權力無法得到有效的監督。 民主制度下的爭議雖然不好看,有時甚至不乏醜陋,但她卻是公開、透明、沒有遮掩的,可以拿來爭論、揭露、批判和糾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接下來,台灣政局是相對穩定還是風雲多變,則要看藍綠白三黨之間如何組合或分化了。 如果綠營和民眾黨在議會乃至政府組閣中得以合作,兩黨在議會中獲得多數,民進黨在行政和立法上就會「如虎添翼」,更上一層樓,政局會相對穩定。 而如果藍白在議會聯手與綠營對壘,賴清德政府和綠營要嘛降低姿態與在野黨協商推動相互關切的議程,要嘛盡力分化和拉攏藍白兩個陣營的議員,讓藍白共進的組合破局,但這樣政局會更具不確定性。

不過,這幾個選項都不容易無障礙實現。 因為,柯文哲、藍營和綠營之間在權力配、政治訴求和政策方向(內政、兩岸關係等)上存在著一些不易逾越的溝坎,並且誰都不想讓別人/對方在政治合作或分贓中壯大而超越自己。 不管是藍白還是綠白合作或聯手,各方都會因為利益與訴求的不同而不斷的摩擦和糾纏不清。

組成聯合內閣,或多黨在議會合作,這在台灣政壇還是一件比較新鮮的事。在這一制度革新和實踐的路上,藍綠白三黨還須不斷適應、磨合與歷練,以期能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來。

柯文哲和他的民眾黨的政治可塑性很強,可以遊走在藍綠兩黨之間,既可以與藍綠合作,也可以與之「刀兵相向」。 但藍綠之間則很少或幾乎沒有可供雙方共同遊走的空間。藍綠對立是宿命性的,不易改變。

選舉後,藍綠之間的第一役便是爭奪立法院正副院長的職位。 目前,與此相關的戰幕似乎也已經拉開,如綠營欲再次掀起罷免國民黨民選首長和民意代表權力(侯友宜、韓國瑜)的風潮。 這無疑會讓選前曾如日中天的政黨「惡鬥」再添薪火,持續蔓延,導致內戰不休,政局動盪,同時也不利於民進黨少數總統賴清德的順利施政。

三黨「惡鬥」不利於台灣內政、外交和國防的治理與安排。 議會監督和政黨競爭不應演變為政黨之間無邊界、無止盡的「惡鬥」。 這不僅不利於朝野之間的互相監督与合作,反而會敗壞社會政治風氣,降低國家治理績效和造成社會不穩定。 

*作者為德國明斯特大學政治學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