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台後的選擇─順服、妥協、避世:《霧峰林家的重振》選摘(2)

2024-01-26 05:10

? 人氣

由上可知,林家不但是臺灣第二號大地主,而且在殖民統治下,一則因政治上無機會,二則受近代經濟的影響,已逐步跨足近代工商、金融業。此在當時臺中人算是觀念先進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三)社會面的轉向:避世與妥協

林家也從事社會公益事業,以顯現其社會領袖的角色。如1903年1月,林朝棟之妹,即何永忠(清代曾任嘉義縣中軍都門府)之夫人,因澎湖飢荒,捐金救濟。108又如1903年,林紹堂、林烈堂捐金加入赤十字社(紅十字會)。109由此可看出日治初期林家基本上已接受日本之統治,只求在經濟、社會面有所表現,以維持地方領袖的地位。

然而,進一步探究,林家人亦有時勢逼迫、半點不由人的苦衷。他們內心深處對故國衣冠與往日風光仍是難以忘情的,所謂「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正是某些林氏族人的心理寫照。

1. 寄情詩文

此可自他們的詩文與所作所為窺出端倪。茲舉林文明六子林朝崧(癡仙)之例說明。林朝崧在1895年內渡泉州後,因思鄉與經濟困窘,不得不在1897年,返臺入籍。然而一旦回臺,他又反悔自愧置身於日人殖民統治之下,在予林朝棟的三首詩中,句句顯示此種矛盾情懷。例如:

浪自投豺虎,傷心不可詳;

飢餓非難忍,旋歸何所望;

失足嗟何及,寸心難自明;

昔慚殷義士,今愧魯書生。

左衽非吾意,同袍鑒此情;

白絲一以染,祗恨玷生平。

2. 往返兩岸

為了消除異族統治下之苦悶與舒解故國之思,林家族人也常往來海峽兩岸。如1897年,林朝崧返臺後不久又赴大陸泉州。行前有詩一首,內有曰「失身落泥滓」、「卻行歸故居,已非舊邑里」、無數蛟與蜺,率族來踞此」,在在顯示其對日人據台之憤恨。因此,他不久就「蘆中呼扁舟,浮萍長往矣」,又赴大陸。他潛出塗葛堀港,由梧棲口(今臺中港)渡海赴泉州晉江寓所。1898年,他又移居上海,可能與林朝棟同住。此時,林朝棟似乎在楊樹埔建造新屋,樓高三層,此當是西式洋樓。但不久,林朝崧又辭別林朝棟返臺。

林紹堂長子幼春有詩才,號稱日治下臺灣第一詩人,對祖國與漢文化依戀更深。1901年,他「慨漢學之不振,詞學之就衰」,集合知友,研探詞典之學,並聘一福州名家來臺教導。1902年,林朝崧、林幼春及賴紹堯等三人進一步組織詩社,中部文士紛紛加入,此即聞名全臺的「櫟社」。此詩社實以林家為骨幹,其中如林仲衡、林獻堂等均先後加入,而活動的基地是霧峰林家之萊園。1903年,林幼春並曾西渡研讀國學。1911年,梁任公應林獻堂之邀遊臺時,櫟社開會歡迎,吟詠酬唱,聊解亡國之痛。

凡此種種,均顯示林家對故國與漢文化的依戀。在心理學上,人為對抗外在的威脅或內在的焦慮,常以扭曲現實來自衛(defense mechanism),方式之一是轉向(displacement),即某一動機的滿足受阻,轉至另一途徑以為替代。部分林氏族人之熱衷國學、組織詩社,建構另一活動舞台,與此心理有關。

霧峰林家全立體書封(圖:聯經出版提供)
《霧峰林家三部曲》書封(圖:聯經出版提供)

*作者黃富三,歷任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研究員兼主任、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至 2010 年榮退)。本文選自作者著作《霧峰林家三部曲:興起、中挫與重振》(聯經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