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業中觀點:選後美中臺關係的常與變

2024-01-22 07:00

? 人氣

總統當選人、副總統賴清德陪同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伯格參訪台南。(總統府官網)

總統當選人、副總統賴清德陪同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伯格參訪台南。(總統府官網)

臺灣大選於1月13日進行,選舉結果對個別候選人而言有得有失,但對美中臺關係及區域情勢的影響才正要開始。而美國總統大選刻正進行兩黨初選,在共和黨與民主黨分別進行全國代表大會提名程序後,很有可能形成拜登與川普二次對決的局面。觀察及評估後續發展之前,我們必須先檢視美中臺關係的常與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拜登對臺政策訊號相對一致

美國對臺與對中政策均屬外交政策之一環,而外交政策整體而言屬於總統,國會的角色相當有限。若以小布希執政時期為例,國會對中國大陸的態度基本上延續自天安門事件以來的批判、對臺則相當支持,然當時國會的相關法案如「台灣安全法案」即遭致對行政部門進行微觀管理(micromanagement)的批評而最終未獲支持。此外,小布希政府亦有行政部門官員出於個人對臺灣的同情而有較為激情的發言,致使臺灣方面提出「一邊一國」及公投等更為激進的主張,最終導致小布希於2003年12月與中國總理溫家寶會談時提出反對臺海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的說法。

相較之下,拜登政府執政迄今,其行政部門對臺政策所傳遞的訊息較為一致,尤其未見個別官員釋放訊息。除了上任派遣特使團來臺外,大家另有印象的是拜登本人曾口誤提到要出兵防衛臺灣,以及裴洛西以眾院議長身分訪臺。不過前者已由幕僚否認並表示對臺政策不變、後者則是議長的決定。以本次大選而言,美方多次公開表示謹守中立不偏袒政策,也未讓個別陣營有大肆宣揚得到美國支持的空間。

川賴連線可能導致管理失靈

然而,由於選舉出線的民進黨候選人於競選期間的言論與兩岸現狀未必完全相合,美國與中國方面都希望能透過外交管理的方式避免最終攤牌,而中方似乎也體認到從北京到臺北最近的距離是經過華盛頓。首先,選前中國持續與美溝通,表達立場。其後,美方接續對臺灣選舉進行簡報,同時期待兩岸歧見以和平的、不受脅迫,且能為兩岸人民接受的方式解決。選舉結果出爐,拜登親自表示不支持臺灣獨立。此等發展,皆是美國試圖因應臺灣大選後續兩岸關係變化的先著。至於共管一詞,小布希時期或許有此意味,但拜登當前作法仍試圖以美國獨霸地位單方面進行控管、維繫其位於美中臺關係中的樞紐位置。

不過,這樣的作法可能即將面臨現實的挑戰。川普目前在共和黨內初選階段勢如破竹,而依據近期民調,他甚至也得到較多中間選民的青睞。對北京及印太區域內其他利益關係人而言,川普擔任總統時期,已印證其政策將給盟友與對手都帶來高度的不確定性,我們似乎可以預期在甚具交易性的川普與務實的工作者若同時主政,兩岸及印太地區的穩定都將面臨挑戰。

北京可能壓縮戰略模糊的空間

北京方面長期不認為有所謂美中臺三方關係,而慣以中美關係下的臺灣問題來分析三者互動。北京立即以與諾魯建交來回應臺灣大選結果,同時將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案」納入雙方建交公報,並認為該決議為一個中國原則的構成部分,也是當前國際秩序的一部分。

不過,此等說法立刻引起美國的回應,表示該決議案「沒有決定台灣地位、沒有排除任何國家與台灣建立外交關係,也沒有排除台灣有意義參與聯合國體系空間」。美國有其一中政策,而拜登政府也確實依此進行與臺灣的互動,而中共方面運用「2758號決議案」的舉動,有無可能衝擊美國對兩岸的戰略模糊,甚至會否引起其他國家對此表態,值得我們繼續關注。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