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保真觀點:城鄉二元結構發展模式的再檢討

2024-02-03 06:40

? 人氣

二元結構發展模式如何調整

二元結構發展模式是認為一個國家裡有「城」「鄉」兩種區塊,各有迥異的地貌、功能及發展目標。這在台灣部分地區也勉強說得通,例如我們認知裡都將雲嘉南甚至高屏,視為農業縣市,東部的宜花東亦然。然而,台島地小人稠,尤其在西岸有了更多的交通建設如高速公路、台鐵、高鐵及地區捷運延伸其他縣市,一日生活圈使得城鎮與鄉村的相互流動更頻繁,總體來說是人口從鄉村流向都市較多、更快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據2020年人口普查資料:定居六都人數已佔全台總人口的71.54%,再納入新竹縣市則高達76.30%。如果只看西部地區,人口趨向城鎮匯集的比例更高。商總主席賴正鎰說台中捷運藍線經行政院核定後,加上台積電先進製程廠落腳中科園區、水湳經貿園區開發等建設,他預測台中市人口五年後可望突破三百萬人(2024年初是2,845,909人),其中的中科就業可達六萬人,這會帶動住房需求,皆非傳統農產業提供的利多。是「工業化」推動了「城鎮化」,「城鎮化」再促進了「工業化」。

這顯示的是如果硬要以城鄉二元結構發展模式做國土規劃,套用在本島西岸的中北部地區,是不符現況實際需求的。我曾撰文建議:起碼可以重新檢視六都加新竹縣市周邊地區廢耕休耕的閒置農地,是否可以適度解編農地地目,納入都會區的都市計畫發展。(相關報導:姜保真觀點:我們需要這麼多農地嗎?農業政策應改弦更張)

以新觀念看待城鄉建設

城鎮化的發展,不僅是人口從鄉村向城市流動,同時也包含了農村融入城鎮地區的過程。從全球各地的經濟發展經驗看來,社會城鎮化及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是農村會相對逐漸落後、衰退。主要的爭執焦點在於土地利用的競爭:傳統二元發展模式是劃出城鎮及農村兩塊地區,以人為制定的建蔽率、容積率及土地使用強度做區分。當農村與城鎮接壤緊密、當城鎮區發展快速,這樣的人為區隔有失勉強,犁頭山之爭議亦即在此。

傳統的農村建設觀念是抱持回歸田園的昔日圖像,此所以方有前述「改善農村社區生活條件」概念下的狹窄農路,也無人行道,難道真的期待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殊不知全球生產性農業正處於向高科技前進的轉捩點,「人造肉」、「垂直耕作」,都與過去千百年來的農業概念大大不同。這是一個複雜議題,簡言之就是不應再以補貼補助補救的「三補」過時理念看待農民生活及農村建設。

這不是說要將農村徹底改頭換面徹底變為城鎮,而是恰好在這轉型期的衝突中,我們可以更為宏觀的衡量如何處理緊貼城鎮都會的農村區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