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會杯觥交錯中,賴幸媛端起紅酒,並不是找陳雲林交談,而是走向國台辦副主任鄭立中,她把鄭立中拉到角落一旁長聊起來。賴幸媛與鄭立中之前曾有幾次會面,但這一次格外不同。兩人竊竊私語,原本掛滿微笑的鄭立中,聆聽後神情轉為嚴肅。
「陸委會和國台辦之間,必須建立高層直接溝通管道。」賴幸媛輕聲但堅定地跟鄭立中說,並且給予分析,請他務必轉告國台辦主任王毅。這是賴幸媛琢磨了好一陣子的決定,她認為如此兩岸間的談判與互信的建立,才能繼續走下去。
陸委會與國台辦高層的直接溝通管道,是賴幸媛主動出擊,走向戰略主導的關鍵一步。陸委會並未知會國安會,也沒告訴海基會。當時馬政府已執政1年半,賴幸媛在第1次、第3次江陳會談無法前往中國大陸,兩岸走到了第四次江陳會談,那時雙方都還在摸索階段,互信基礎薄弱。然而,預期2010年初將要展開《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密集協商,這會是一項浩大艱困的談判工程,經過一年半的摸索經驗,兩岸間的協商都遇到太多困難,透過海基會和海協會平台又隔了一層,程序煩人、效益頗低、緩不濟急,不如脫下白手套,還來得俐落。賴幸媛認為,與王毅直接溝通非常重要,訊息才不會誤判,否則很容易擦槍走火。
「兩岸關係太困難了,複雜又敏感,互信過程要不斷 engage(互動)和累積。」賴幸媛表示:「那是寸步、寸步在進行著,既不能破局,也不能躁進,要非常有耐心,要很有策略。」
賴幸媛大膽突破了海基會、海協會的架構平台,但仍憂心北京對於雙方主管兩岸事務高層間的「官方對官方」直接溝通與協商會有所顧忌。因為就形式上,兩岸之間的聯繫都應該透過海基會、海協會搭建的平台,進行兩岸政府之間的制度化協商,陸委會與國台辦高層脫掉白手套直接談,逾越了兩岸官方互不承認的現實界限,在政治上很敏感。
在賴幸媛眼中,情報蒐集很重要,陸委會承擔協商、決策的重任,所以亟需建立兩岸雙方高層直接溝通的管道,才不致於誤判訊息及情勢。然而,賴幸媛當時並不篤定,她尚無把握可以建立起官方「直接管道」。
當鄭立中返回北京向王毅報告後,王毅覺得「確有必要」。王毅希望國台辦、陸委會之間不只是傳遞訊息,更要能夠解決問題。這與賴幸媛的初衷不謀而合。經賴幸媛與王毅大開綠燈後,就從陸委會副主委劉德勳、國台辦副主任鄭立中兩人開始起步。
劉德勳是在陸委會長達20年的沙場老將,對於兩岸政策任何疑難雜症,都可以如庖丁解牛拆解說明,擁有賴幸媛所形容的「機關記憶」(institutional memory),沉穩幹練的作風深受信任,有時還冷不防地在硬邦邦的官式語言中穿插一些幽默話語。在家中收養許多流浪動物的劉德勳,更是兩岸圈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