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當南韓在1981年宣佈採購F-16戰鬥機的時候,一開始也是以F-16/J79戰機為目標,所幸那個時候鷹派色彩濃厚的雷根(Ronald Reagan)已經上台執政,並將卡特自綁手腳的命令解除,才讓大韓民國空軍有機會取得F-16A/B型戰鬥機。台灣方面,在F-104與F-5兩款主力戰機瀕臨老舊的情況下,在雷根時代初期也是卯足全力的爭取F-16/J79。
早從1958年「八二三砲戰」以來,台灣的建軍就在時任國防部長俞大維的指導下由原本的「陸權導向」轉變為「空權導向」,以向美國爭取先進戰機為頭號目標。俞大維曾表示,一個F-104中隊有陸軍三個步兵師的戰力。而美國方面出於對蔣中正以美援戰機攻擊大陸的憂慮,從70年代開始管控中華民國空軍對戰鬥機的取得,比如當時最先進的F-4幽靈式戰鬥機就沒有被提供給台灣。
到了80年代,不只台灣與美國斷絕了外交關係,當時也正值美國與中共外交關係的「蜜月期」,華府正密切與北京合作圍堵四處擴張的蘇聯。台北在華府決策者心中的優先順序大幅下降,雷根總統非但沒有如他在競選總統時承諾的那般與中華民國恢復邦交,其國務卿海格(Alexander M. Haig Jr.)還將台灣取得新戰機的願望視為阻礙美國與中共關係發展的絆腳石。
所以不論是F-16/J79還是以F-5E為基礎提升的F-20,海格都一律拒絕出售給台灣,還在1982年8月17日的「八一七公報」中,做出「向台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美『中』建交後近幾年供應的水平」、「準備逐步減少它對台灣的武器出售」以及「經過一段時間最終得到解決」的承諾,形同準備放棄對台軍售,也讓F-16來台灣一度成為天方夜譚。
轉移F-16技術給台灣
如果按照季辛吉(Henry Kissinger)1974年向周恩來做出的承諾,哪怕是美國當年依據「虎安」(Peace Tiger)向中華民國提供的F-5E/F生產線,都應該在華府與北京正式建交後切斷,使台灣逐漸陷入「空中不設防」的狀態,直到最後坐上談判桌和中共談判為止。所幸在美國國會的友人幫助下,位於台中沙鹿的F-5E/F生產線沒有因為斷交而中斷。
卡特在高華德(Barry M. Goldwater)等國會議員施壓下,又允許台灣增加F-5E/F戰鬥機的生產數量,以彌補美國因為與中共建交而切斷F-4幽靈戰鬥機軍售案的損失。「虎安」計劃得以持續到1986年,台灣也共計生產了F-5E單座機242架,F-5F雙座機66架。然而到了雷根總統的第二任期,包括南韓與泰國在內的周邊國家都已經逐步換裝F-16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