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入秋,每天都仍有民眾因各種熱傷害就診,更甚者,今年最囂張的月份既非盛夏、也不是「秋老虎」,而是5月。以氣象局監控的20個平地測站為例,今年就有15個寫下「史上最熱5月」記錄;其中淡水及馬祖1-5月均溫,更較過去10年同期平均增加了攝氏1.4度C。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更推估,人類碳排導致地球暖化煞車踩不住,最壞情況下,本世紀末台灣全年平均溫度恐將再向上推升攝氏5度C,其中又以北部最為顯著。
2018年轉眼已過去了一大半,如果要大家藉由一個字,代表今年上半年生活中最大的感觸,想必不少人都會投「熱」一票吧!事實證明,這不僅僅只是感覺而已,氣象局監測證明,在任何國家都無法置身事外的全球暖化影響下,過去25年以來,台灣都會區平均氣溫已上升了攝氏1.3度C,而這不僅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且顯然只是個可怕的開始。
根據氣象局悉數盤點國內27個氣象測站作成的資料顯示,原本每年5月報到的梅雨季,今年整整遲到了1個月,使台灣多數地區都度過了史上最酷熱難耐的5月!
即使納入玉山、馬祖等氣候變數較多之高山與離島測站,全國27個測站今年1-5月平均溫度攝氏19.3度C,也較過去10年同期平均足足增加了攝氏0.6度C之多;雨量部分,今年1-5月平均雨量479毫米,也較過去10年同期平均669毫米減少了190毫米,換算差距達28.40個百分點,其既熱又乾的程度,除非能終日藏身冷氣房,否則著實度秒如年!
氣象局:淡水住宅建築發展快速、人口聚集衍生熱島效應
更使各界納悶的是,淡水及馬祖測站,由於濱臨海洋,理論應能獲得調節氣溫的優勢,然而今年1-5月仍分別測得攝氏20.4度C與15.5度C的同期歷史最高均溫,且均較過去10年同期平均高出攝氏1.4度C,比全台都會區測站過去花了100年時間增加的均溫攝氏1.3度C還要多。
對此中央氣象局長科長陳孟詩分析,淡水氣象測站今年起由人工測站改為自動化儀器測站,缺少了人工的隨時調校,精準度還須確認;另近年淡水地區無論觀光或住宅建築均發展快速,導致人口大量聚集、綠地減少,進而衍生的熱島效應,可能也是個別都市增溫必須納入的考量因素。
馬祖等不到梅雨調節高溫 5月熱到可以煎蛋
至於馬祖今年上半年特別熱的原因,推測與中國大陸西南沿海地理位置特性相近有關,即特別仰賴每年西南風帶來的梅雨調節高溫;偏偏今年太平洋高壓揮之不去,梅雨季節姍姍遲至6月才來報到,以致於馬祖因為等不到天降甘霖,5月時整個小島幾乎熱到可以直接在地上煎蛋。
影響所及,少了梅雨的挹注,氣象局全國27個測站今年1-5月平均降雨量紛紛殺出史上同期新低記錄,其中台中站268毫米,只占過去10年同期平均的552毫米的一半不到;高雄站平均雨量153毫米,同樣不到過去10年同期平均284毫米的一半。
而這下子,原本總能在每年5月底正常梅月季結束後繳出漂亮蓄水量的各大水庫水量,今年成績單也格外難看,其中翡翠水庫有效蓄水量51.9%已堪稱個中翹楚,另如德基、石門水庫,今年5月底時的有效蓄水量分別只有51.7%、37.4%,曾文水庫更只有快要見底的的4.5%。國內4個主要水庫與去年同期相比,差距分別有10-40個百分點不等,難怪需要引水灌溉農田的農民都叫苦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