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董玉莉觀點:轉個角度遇見印度─尋找跨文化的溝通魔法

2024-03-29 07:10

? 人氣

政府日前宣布已和印度簽訂勞務合作備忘錄(MOU),引發國人許多熱議。(圖/取自Pixabay)

政府日前宣布已和印度簽訂勞務合作備忘錄(MOU),引發國人許多熱議。(圖/取自Pixabay)

政府日前宣布已和印度簽訂勞務合作備忘錄(MOU),預計將引進印度移工填補台灣勞力短缺,引發國人許多熱議,這原因不難理解。相較歐美日韓等國,多數國人對於印度的認識較為陌生,加上印度特有的社會文化與台灣有所差異,容易引發不必要的誤解與猜忌,甚至造成不安。這幾日,勞工協議簽署的新聞也將我的記憶帶回當年旅居印度的時光。筆者曾旅居印度六年的時間,剛開始與印度民眾相處時,也常常是一頭霧水、內心充滿問號。然而,隨著接觸愈來愈頻繁,這些問號也慢慢變成肯定,或者「原來如此!」的驚嘆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要拉進台印之間的跨文化交流,語言溝通自然是主要媒介。然而,台印雙方的語言背景相去甚遠,雙方之間的共同交集可能只有藉助英文。根據印度統計,大約只有10.6%的印度人會說英語。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除了在教育機構與官方單位,多數人員能以英語進行溝通外,許多印度人的英文並不流利並常常只能用單字溝通。除此之外,台印雙方的英語口音差異可能也會造成鴨子聽雷的結果。筆者旅居印度時,便常鬧出這類的溝通笑話。

比方說,有次請女傭去鄰近市場購買全(full)雞,她認真地搖晃頭(印度人表示同意的方式)後出門,不久後卻看她踉踉蹌蹌地提著重物回來,結果發現她原來是買了四(four)隻雞。還有一次,我們請女傭將小杯奶茶改換成大杯奶茶,結果她就照字義上的說法,將小杯的奶茶倒入換成「大的杯子」中,然後端給我們飲用。我們看著大杯子內只有半滿的奶茶,不覺莞爾。我們的朋友也有很多類似的笑談。例如,有位友人請他的司機去買車用的逃生安全槌,以便發生意外時可以用來擊破車窗逃生。為了擔心司機聽不懂,友人還示範了敲窗的動作,結果心領神會的司機買回來的卻是蒼蠅拍。

除了語言的隔閡,印度的搖頭方式也很容易讓人困惑。如前所述,印式的搖頭晃腦其實是肯定或同意的意思,但不熟悉的人士就有可能會誤解那是否定的意思。外甥女小時候曾在暑假時到印度小住,有一次她到麥當勞點餐時,櫃檯人員便連連搖頭,讓她誤以為要點的品項都賣完了,只好一直跟櫃台人員更換餐點。最後,她終於放棄並回頭跟我說:東西好像都賣完了。我也曾經在印度的傳統菜市場遇到「鵝」同鴨講的印式幽默。有次在印度傳統市場向商家詢問是否有賣鵝肉?對方卻反問我是要「大的鴨子」嗎?雖然我一再強調鵝跟鴨不同,賣菜小哥最後還是硬塞給我一隻「大鴨」。 之後為了增進溝通效益,我們都盡量化語言為文字,也學習一些常用的印地語。

這些與印度的語言和文化的隔閡,確實帶給我們一些生活上的適應。但轉個角度來看,這些適應不僅帶來生活裡的小樂趣,也是化解誤解及重新認識的過程,也讓我們的文化交流更為豐富。比方說:旅居印度的那些年印度女傭教我們如何煮道地咖哩、印度奶酪、穿印度沙麗和簡單問候語,我們則教女傭包水餃、做豆腐和簡單中文。可能是因為外國雇主的關係,女傭對我們的態度大多是恭恭敬敬的,這讓我們在印度的生活更加安穩舒適。透過語言和簡單的英文單字溝通,彼此也累積了愈來愈多的互動,偶爾她也會分享小孩的教育和家庭情況。對我們而言,她不只是協助家務而已,而是我們認識印度社會文化的窗口。

面對印度移工來台,難免還是會遇到語言文化的隔閡問題,但藉由日趨便利的通訊翻譯科技協助,已經可以大幅度降低溝通的障礙與成本,溝通的效率也可獲得提升。印度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經濟與科技也有大幅成長。可以預料的是,無論是否簽署引進印度移工協議,未來在我們的社會中,將會出現愈來愈多的印度朋友。台灣民眾一向以好客著稱,讓我們用熱情的待客之道來迎接這些即將到來的跨文化交流。

*作者為臺灣印度研究協會理事、印度尼赫魯大學教育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