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非法工廠合法化,經濟部提出的解決方案竟是「就地合法」,而且,其中牽涉到112個特定農業區的變更;對此,農委會竟也無能亦無力拒絕,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在立法院說出:「我當然覺得無奈啊!」經濟部此舉形同毀壞台灣農業,應懸崖勒馬、立即停止。
所謂特定農業區是指優良的農地,經濟部的作法是要先把特定農業區降級變更為一般農業區,然後再變更為丁種工廠用地,讓這些非法工廠變成合法工廠。雖然變更程序有幾道現場勘驗與審查關卡,實際上未必全部可通過,但政府開了這道門就是不對了,而且引來後患無窮。
在審查標準中的第一關,是現場勘驗當地是否失去作為優良農地的特定農業區之資格?某方面而言,這其實形成一種變相鼓勵非法工廠污染農地的機制;原本的非法工廠污染周圍農地越嚴重,越是讓其失去作為特定農業區的資格,結果是更容易通過變更使用。
而一旦有一家非法工廠通過合法化,對附近其它優良農地而言,很可能是一場持續的環境災難。這些設立在農地中的非法工廠,大部份都是技術、加工層次不高、資本低─甚至是「土法煉鋼型」的工廠。這些工廠沒有太多環保觀念,也不會投資在環保上,污染物質─不論是黑煙、污水、重金屬、色劑、重油……,大概就是往周遭農地排出去。
結果不言可喻,一次變更合法化,被毀壞、損失的不僅是被變更的優良農地而已,未來周遭農地大概也不再是優良農地了。幾年後,經濟部是否要再來一次特定農業區變更,把更多的優良農地降級,甚至變為工廠用地?長此下去,台灣的優良農地,還能剩下多少?
而會有今日要為非法工廠尋找合法化出路之壓力,也可以說是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嚴重失職,長期放任的結果,讓全台存在著6萬多家的非法工廠。這種情況其實相當適用於「破窗理論」,當有一、兩家非法工廠出現在農地時,政府放任不管,結果就是越來越多非法工廠出現,終而非法工廠多到無法取締、除去的地步。
再換個角度看,當遍布全台各地的大小工業區猶有不少空地,卻有如此多的非法工廠在蠶食優良農地,這其實是國家資源雙重的損失與浪費。經濟部該作的事,不是「輔導」讓這些農業區中的非法工廠就地合法,而是輔導他們到工業區中設廠生產。如果這些非法工廠無法承擔進入工業區設廠的成本、無法符合工業區要求的環保、排放標準,這種工廠其實根本不該存在。因為,其外部成本未內化,它只是把其該負擔的成本轉嫁由社會負擔。這種工廠,有不如無!
當然,陳保基那番「我當然覺得無奈啊!」的話,聽了也讓人「難過」。同為內閣部會,農委會竟然如何無能抗拒經濟部的要求、壓力嗎?難道農委會的自我定位角色,也萎縮到與農業占GDP的比例一樣─只剩下1.7%了嗎?希望農委會能堅持立場,不必屈服在非法業者的壓力下,更不必看經濟部臉色行事;而經濟部,想想破窗理論,想清楚利弊得失,別縱容非法業者而毀壞台灣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