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10日,馬前總統與習總書記/國家主席在北京第二度會面;CNN說,這個罕見的會面,呼應了過往兩岸仍具有溫暖連結的時代。
的確,回想2015年,馬習在新加坡首次會面,那是1949年兩岸分治之後兩岸領導人首度會面,頓時成為國際焦點,馬英九跟習近平甚至成為諾貝爾和平獎的熱門人選。回首當年,對岸的報導開始不刻意遮蔽中華民國國旗,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訪陸時,對岸也直呼其官銜,似乎展現了「兩岸互不否認對方政權存在」的可能性。兩岸觀光、文化交流活動頻繁、兩岸投資暢旺,開戰風險大幅降低,馬政府的兵役縮短政策也因而不顯突兀。當時的蔡英文主席,也高喊上任後要推動蔡習會,以延續馬總統的和平紅利。
曾幾何時,隨著美國對中國的政策改變,透過政治、科技跟經濟多重管道全面圍堵對岸,全球進入新一波的冷戰。臺灣在民進黨政府的領導下,站在冷戰的第一線,積極地切斷兩岸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臍帶,兩岸逐步陷入兵凶戰危的局面,兵役延長也就變得勢在必行。
如今,在賴清德上任前,馬英九跟習近平的第二度會面,其實重現了兩岸和平的契機,也是提供賴清德一個選擇的機會──是要延續蔡英文跟民進黨深綠的「親美仇中」路線,還是走回馬英九的「和陸、友日、親美」路線?
其實,兩岸本來就沒有必要劍拔弩張;兩岸在制度上本來就有重大歧異,對於未來的發展也容有歧見,只要雙方願意在「異中求同」(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基礎上對話,一方面期許對岸持續在民主、法治上進行改革,另一方面期許兩岸在和平的基礎上探索未來的可能性(不是侷限於對岸的「一國兩制」),根本不需要搞到風聲鶴唳!
值得注意的是,馬習二會是在「東大廳」(對岸國家主席與外國元首會談的場所)會面,而不是「福建廳」(以往與臺灣政要會面所在),這就突顯了北京的善意。想當年,2010上海世界博覽會,臺灣館也不在中國的國內展區內,而是與其他國家並列。這都顯示了,對岸在處理臺灣議題時,具備了相當的彈性與空間,願意在「對等」、「尊嚴」的情況下,進行兩岸的交流與往來。
或以為,以賴副總統「務實臺獨工作者」的立場,絕無可能放棄深綠「仇中對抗」的立場。不過,賴副總統2017年也曾喊出「親中愛臺」的口號,表示要向對岸伸出友誼之手,今年更曾表示要邀請習近平共進晚餐。賴副總統既然即將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就必須面對中華民國是1912年在中國大陸建國、承繼滿清,並於1949年播遷來臺、兩岸分治迄今的事實。
實際上,正因為賴副總統深綠、務實臺獨工作者的背景,才不會有「賣臺」的疑慮。筆者企盼,賴副總統能在關鍵的時刻,丟棄深綠的包袱,做出正確的選擇,讓兩岸走向和平互利的道路,而不是成為全球冷戰、美中對抗格局下,東亞的火藥庫。
*作者為泰鼎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