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堯觀點:習近平以「團圓」取代「統一」,有何用意?

2024-04-15 07:00

? 人氣

2024年4月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晤我國前總統馬英九,通篇講話未提「統一」,而以「團圓」替代。(新華社)

2024年4月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晤我國前總統馬英九,通篇講話未提「統一」,而以「團圓」替代。(新華社)

前總統馬英九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於4月10日下午進行「馬習二會」,雙方比照2015年在新加坡的「馬習會」互稱先生,地點選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東大廳,而非部分媒體事先預測具有矮化意味的台灣廳或福建廳,遂使外界原本擔心馬英九可能會遭矮化的疑慮消弭無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依據大陸「新華社」(官方媒體)所發佈的新聞通稿,習近平說:「兩岸制度的不同,改變不了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事實。外部的干涉,阻擋不了家國團圓的歷史大勢」。習近平通篇都沒有提到「一國兩制」,並且以「團圓」來取代「統一」一詞,這是以往沒聽說過的、也是大陸最高領導人公開對兩岸關係的最新表態,顯然有其用意。

平情而論,以「團圓」來取代「統一」一詞,首先見於筆者在民國110年3月20日中華戰略學刊春季刊,所登出「世界局勢發展與兩岸關係走向之研析」拙作中。另筆者亦於民國112年4月17日在《風傳媒》,刊登「因應兩岸緊張情勢,重塑未來一中新概念」乙文,謹將部分內容摘述如後:

『鑒於「統一」兩字具有排他性,且隱含著「有你無我、有我無你」的意涵,導致兩岸始終存在「誰統誰、誰主誰從、誰大誰小」之爭議。尤其對台灣而言,相對於中國大陸的現況,台灣是一個較小的政治實體,難免會有不安全感的疑慮,再加上彼此意識型態和政治制度的不同,雙方政治立場南轅北轍,目前確實很難將兩岸「統一」成一個國家。不過,習近平倡言「兩岸一家親」,既然兩岸親如家人,而分離的家人再相聚謂之「團圓」,不如改用兩岸「團圓」兩字,由雙方共同派員參與研議,一起來找出未來兩岸均可接受的「團圓」方案。

職是之故,筆者對於未來「一個中國」新概念,率先提出拋磚引玉的具體內涵:我建議未來「團圓」後的兩岸,可以重新命名為「中華民族合眾國」(簡稱中國),主要著眼在於消弭「誰統誰、誰主誰從、誰大誰小」之爭議,同時把全球的中華民族炎黃子孫都納為組成這個廣義政治符號之元素,以再創昔日軒轅黃帝一統華夏各族的歷史新紀元。上述這個提議,並不抵觸鄧小平曾說:「只要能夠承認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號、國旗、國歌等都可以談」,亦回應昔日「習五條」所提到「願意為和平統一創造廣闊空間」的呼籲。

理想的方式當然是將兩岸的「團圓」內涵,分為「團圓」前及「團圓」後兩個進程來擘劃。在「團圓」前,兩岸對內根據其各自的政治體制來運作,彼此相互尊重對方立場,積極展開官方各項交流、對話活動,建立政治互信,設立專門機構共同研商未來兩岸「團圓」之道,同時北京必須採取更包容的心胸,將台灣過去數十年民主與法治發展經驗,放在「團圓」方案重要位階,這樣才能襯托出「大中華民主價值」。而兩岸對外則基於中華民族共同利益,在國際場合上採取一致行動,齊心協力以爭取、維護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在「團圓」後,則依據兩岸事先所研議的共同政治社會制度來運作,包括重新制訂國號、國旗、國歌及重組政府內部各結構等,俾利積極發展未來「新中國」的綜合國力。前述這個兩岸「團圓」方案進程的安排,一方面給兩岸有充分的時間去消弭雙方「團圓」前的各項窒礙因素,營造有利「團圓」成功的大環境,另一方面又可讓台、澎、金、馬回到合適的地位,順勢解決台灣未來回歸中國版圖的問題。』

基於前述,不排除大陸涉台部門可能參考筆者觀點撰稿,透過習近平溫和的姿態,說出以「團圓」來取代「統一」的用詞,藉此釋放對台灣非台獨路線者的友善訊號,進而讓台灣社會大眾了解目前儘管兩岸官方溝通管道已中斷,仍然有另一條路徑可以溝通、可以化解緊張氛圍為台灣帶來和平。當然,現在由於大陸官方已公開用「團圓」來取代「統一」一詞,是否意味北京未來在「團圓方案(和統步驟)」將會有新的對台政策浮出檯面,殊值吾人密切關注其後勢之發展!

*作者為國防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國防大學戰爭學院副院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