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策專欄:「炎黃子孫」應注入時代意義

2024-04-02 06:50

? 人氣

前總統馬英九再訪大陸,將祭黃帝陵。(來源:黃帝陵文化園區官網)

前總統馬英九再訪大陸,將祭黃帝陵。(來源:黃帝陵文化園區官網)

馬英九訪問大陸,在清明節赴黃帝陵祭拜。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一般對馬英九此行的期待是緩和當前兩岸緊張,個人認為,清明節祭拜黃帝陵凸顯的是血緣認同,那對兩岸關係已經沒有太大作用,因為認同者固然欣慰,不認同者徒然增加反感。本文提出一個觀點:對炎黃子孫的認同應該注入時代意義。

先提出一個問題:古老傳說盤古開天,但我們不說自己是「盤古子孫」,而說炎黃子孫,為什麼?

因為說「盤古子孫」,只有血緣上的意義,但事實上不存在任何DNA的證據;而「炎黃子孫」具有超越DNA的意義,炎帝和黃帝是因為他們對當時代全天下人的貢獻而得到後代認同,因此成為共同祖先——炎黃的精神遺產是我們最大的資產,更有著對現今時代的積極意義。

炎帝對天下人有什麼貢獻?

炎帝神農氏除了教人農耕下種、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之外,他最大的貢獻是教人「刀耕火耨」,也就是開墾山林成為農耕地。且住,燒山農耕我們懂,那個時代哪來的「刀」?原來,神農氏善於用火,擁有製陶科技,陶刀乃成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利器,也因為教人用火開墾製陶,炎帝又稱烈山氏。

農耕規模擴大,人們衣食豐足了,神農氏又訂定「日中為市」,也就是每天中午太陽當頭的時候,集中一處交易各自的產品,因此他又是商業之神。而掌管其他生活要素的神,如火神祝融、水神共工、土神后土等,也都傳說是他的子孫,以此他受尊崇為生養萬民的炎帝。

黃帝陵祭祀大院軒轅殿內的黃帝像。(新華社)
黃帝陵祭祀大院軒轅殿內的黃帝像。(新華社)

黃帝的功勞更大了:傳說中,蚩尤使得「水不成鹽」,後人的理解是,蚩尤一族霸佔鹽池,不讓其他部族的人用鹽,黃帝領導中原各部族擊敗蚩尤,讓天下人共享鹽池之利;他上知天文「觀日星、定四時」,中知人事「別男女、異雌雄」,下知地利「播百穀、植草木」,教導人們畜牧鳥獸、化野為馴;更製作用具、建造房屋;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繅絲,他的大臣倉頡發明文字……一言以蔽之,人類生活的衣食住行他都照顧到了,於是被尊為黃帝(中央之帝)。

炎帝、黃帝都是一個人,當然不可能有那麼多的發明,那傳說是怎麼來的?合理的解釋是,神農氏是一個部落/部族,他們擁有當時最先進的農業科技,當神農氏出現一位卓越領袖,不但將自己部族的科技分享天下人,更因此他成為天下所有部落的共主,整合當時各部落的所有科技讓天下共享;有熊氏也是一個部落/部族,當擁有煉銅科武力強大的蚩尤族(傳說蚩尤「銅頭鐵額」)霸佔鹽池,有熊氏的領袖姬軒轅帶領各部落與蚩尤大戰,苦戰(三年九不勝)之後獲勝,乃成為天下共主,於是他整合當時各部落的科技,讓天下人共享。

一本春秋時的史書《越絕書》記載:「神農之時,以石為兵;黃帝之時,以玉為兵;禹穴之時,以銅為兵;當此之時,作鐵兵」

簡單理解這一段文字:神農氏是舊石器時代,黃帝是新石器時代,夏朝是銅器時代,春秋時代鐵器開始普遍應用。而炎帝、黃帝、大禹都是因為能夠整合一個時代的科技成果,帶領天下人進入新時代,乃能成為共同祖先。(「華夏」是因為大禹所做貢獻的尊崇)

對應到今天,馬英九如果能夠對習近平提出「發揚炎黃精神以造福全人類」,而不是只鑽在「各表」針眼裡,那樣才能拉高位能,跟北京站在相同高度,一同推動「民族的偉大復興」,而非只能強調血緣同脈,單向的訴求和平。

當然,那將使得美國成了「蚩尤」——獨享科技不讓天下人共享。

*作者為專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哲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