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ChatGPT橫空出世,生成式AI熱潮不只促使股市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相關應用也不斷刷新普羅大眾的認知,但除了聊天、寫稿、畫圖和創作影音,AI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還有哪些助益呢?從工研院透過AI投入醫學影像研發的成功例子來看,智慧醫療將是值得台灣聚焦的重點領域。
工研院總營運長暨AI策略長余孝先話說從頭,最近AI話題引人熱議,但其實相關技術發展已經有68年了,每個階段都有重要的里程碑,近年進展之所以這麼快,主要包括三大原因,首先是人工智慧的基本演算法,尤其在深度學習方面有非常重大的突破。
第二,深度學習的能量來自於大量資料,近10年關於Big Data的發展,使得我們處理和應用大量數據變得更為容易。
最後一個因素,當然必須歸功於整體ICT產業的發展,無論是要處理、儲存大量資料,仰賴的裝置、設備在這些年都有明顯進展。
談到這波AI發展的影響,余孝先點出三大面向,第一類無疑是賣設備的「軍火商」,好比以前美國西部淘金熱的時候,第一批賺到錢的都是賣鏟子的人,所以現在包括輝達以及台廠供應鏈大發利市,「不只伺服器,就連賣機殼的都賺了一筆,所以這些軍火商是立即受到正面影響的族群。」
第二類則是從事研發應用的業者,畢竟他們向軍火商採購大批設備,就是要做出有用的應用軟體,ChatGPT就是顯而易見的例子。最後則是使用者,包括個人或企業,重點是他們有沒有能力駕馭AI科技衍生新的應用。
該擔心AI取代人類嗎?
當然,凡事都是一體兩面,除了新科技帶來的便利,其中也有一些隱憂或是負面影響。
余孝先指出,早年社會有三輪車,後來隨著機車、汽車越來越普及,原本的三輪車行業逐漸沒落,卻也催生計程車的崛起,「新科技、新產業對於社會的影響有正面有負面,端看你從哪個角度觀察。」
另一方面,由於AI能量非常強大,會不會有人拿來做不好的應用?以核子科技為例,如果是用於發電或醫學發展,聽起來好像還不錯,但如果做成核子彈,可能就會造成負面影響。
時至今日,AI展現的能力無庸置疑,但也因此讓人憂心會不會威脅人類工作?余孝先認為,首先必須釐清AI的強項是什麼,過去幾十年,AI發展主要影響工廠裡的藍領工作者,但現在的AI已經會產生文字、創作圖片、生成影音,所以這波主要是白領工作者首當其衝。
余孝先認為,當AI的能力提高到某一程度的時候,確實可能取代部分人力,但這也意味著生產效率的提升,因應方式倒不是阻止它的進步,而是思考減少人類工作時數的可能性,例如以前一週上班6、7天,後來變成週休二日,現在開始有些國家開始施行週休三日,未來有沒有可能減少更多工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