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美中關係最危險的潛在衝突熱點。美國總統拜登曾四度公開宣稱,一旦中國武力犯台,美國會派兵協防台灣。隨著中國軍事能力增強和台海局勢升級,對於衝突爆發的擔憂也日益加深。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是否應該改變長期以來的「戰略模糊」政策和「一個中國」政策?哪些政策工具最能有效維護台海和平穩定?
為了對美國的台海政策進行全面評估,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邀請4位頂尖專家──布魯金斯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主任歐漢龍(Michael E. O’Hanlon)、前白宮國安會台灣中國與蒙古事務主任簡以榮(Ivan Kanapathy)、「亞洲協會政治研究所」(ASPI)執行主任但若雲(Rorry Daniels)、明尼蘇達外交關係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Minnesota)主席漢森(Thomas Hanson)進行深入探討。
所有專家都認為台灣有發生軍事衝突的危險,但他們在應優先使用哪些手段(外交、經濟或軍事)來阻止中國的侵略、加強台灣的安全繁榮並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方面有不同看法。
該表態不支持「台灣獨立」?
簡以榮回顧了美國幾屆政府的政策變化:小布希(George W. Bush)和柯林頓(Bill Clinton)各自在第一任期中創下派遣美國內閣成員訪台和允許台灣總統過境美國的先例,但在第二任期都表明美國不支持「台獨」。而後,在兩岸軍事平衡惡化之際,為了招攬中國在貿易和反恐方面的合作,小布希政府拒絕了台灣內閣級官員的訪問,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為促成中國同意多邊氣候及防擴散協議,基本上延續了這些與台灣保持距離的政策。
直到川普(Donald Trump)時代,美國考量到兩岸軍力差異,解除了部分與台灣往來的限制,加速軍售流程的批准,並解密1982年雷根(Ronald Reagan)的備忘錄,包含雷根政府對台灣的六項保證,以及美國應「維持台灣防禦能力相對於中國的水準」。六項保證同為美國對台關係的指引方針,是美國一中政策的基石之一。而拜登(Joe Biden)表明他打算捍衛台灣,似乎改變傳統對台「戰略模糊」政策。
六項保證:美國未同意設定終止對台軍售的日期、未同意就對台軍售議題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徵詢意見、不會在台北與北京之間擔任斡旋角色、未同意修訂《台灣關係法》、未改變關於台灣主權的立場、不會對台施壓並要求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談判。
簡以榮指出,華府已逐漸調整兩岸政策的重點和實施方式。他認為,目前最重要的是,美國必須為其國家安全戰略提供充足的資源。總統應說服國會和美國人民,中國對全球穩定構成威脅,而台灣則是美國的重要利益。
他並強調,美國方面不應該「毫無必要地表達不支持台灣獨立」,這種表態應僅在台北採取挑釁舉措時使用——而這自2008年以來極為罕見;美方官員可以改用中立的表述,例如「反對任一方單方面改變兩岸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