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語錄之一:「人嘛,總要被一樣東西套牢的,不是股票就是房子,」 對我而言,那樣東西是拉美研究,而且一套就是40年。
緣起
1976年我自鳳山陸軍官校畢業,1981-83年至國軍外語學校西班牙文班進修,1985年奉派至烏拉圭陸軍指揮參謀學院(Instituto Militar de Estudios Superiores, IMES)交流一年。一般人對烏拉圭這個南美蕞爾小國的印象是個牛比人多的國家,曾經有一位世界最節儉的總統穆西卡(José Mujica),但基於以下三點原因我將1985年訂為投身拉丁美洲研究元年。
首先,1973-1984年烏拉圭的軍政府於1985年3月1日桑吉內提(Julio María Sanguinetti)總統就職後恢復民主憲政。由於同班同學還有美國、阿根廷、秘魯等國軍官,對於軍文政權過渡的現象能做近距離的觀察。阿根廷首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片的《官方歷史》(Historia Oficial)就是在烏拉圭看的,以上種種對研究拉美轉型正義均有相當助益。
其次,烏拉圭國家圖書館不僅見證兩岸外交變遷且成為其載體的一部分。國民黨大老李石曾(1881-1973)於1933年在瑞士成立「中國國際圖書館」,1951年該館10萬冊藏書及珍貴文物遷至烏拉圭,烏拉圭國家圖書館特許於二樓開闢中國廳收藏該批書籍和文物,典禮由李石曾親自主持。烏拉圭於1988年和台灣斷交後經多次協商,該批圖書於1993年運抵台灣。「中國國際圖書館」於1994年5月19日在台灣的中央圖書館(1996年更名為國家圖書館)正式對外開放的前一天, 《中國時報》專題報導中曾寫到「如今藏書的主人已經不在人世,古書在經歷一甲子的漂泊後,也為自己添上了歷史的外衣」。
其三,拉丁美洲第一座孔子銅像就在烏拉圭。座落於該國首都孟特維多(Montevideo) Rodó公園內的銅像係由台北市前市長楊金欉於1985年贈送,雕像為台灣雕塑家陳一帆(1924-2016)的作品,他創作的孔子像被兩岸孔學家公認為「最像我心目中的孔子」。2010年6月1日高齡85歲的陳一帆受聘任閩江學院美術學院雕塑系客座教授。
1989~1991:從西引島到至曼哈頓島
1989年8月我在西引島任滿兩年營長後,從台灣逕赴紐約曼哈頓島開啟正式的拉丁美洲研究。
創立於1966年的紐約大學「拉丁美洲暨加勒比研究中心」(Latin American and Caribbean Studies, CLACS),是一個跨領域的區域研究中心(inter-disciplinary regional-studies center)。同年,「拉丁美洲研究學會」(The Latin American Studies Association (LASA)也在紐約大學諸多學者的協助下成立,該學會目前擁有超過13,000名成員,其中60%居住在美國境外,包括來自全球不同學科的拉丁美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