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革命而革命
當22歲簡簡娥遇到24歲的潘欽信,不算是一見鍾情,是早已彼此仰慕。他們有目標一致的革命理想、由傾慕擦出感情火花,在革命道路上彼此信任與扶持。在亂世年代,兩個年輕革命家的人生軌跡,在台北淡水八里坌產生交集;他們共享愛情和國仇家恨之情。
60多年後,曾有幾次冒昧地問已是耄耊之年的革命女鬥士簡娥:「雖然您飽經風霜,但是您卻仍擁有一張慈祥的臉,童稚的心和淡定。請問,當您遇見潘欽信,您是否想過愛情和理想,哪個重要?當您們歷經逃亡不幸被捕入獄,可曾對這世界萌生一分留戀?您有過後悔嗎?」
有浪漫烏托邦左翼思想的簡娥說:「參加抗日運動的組員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為革命而革命的激情是單純的,我們大半都是為了信仰主義獻身農民運動而走上革命之路。」18歲在高女唸書時,被台灣農民組合簡吉、陳德興讚譽「風華正茂的女子簡娥,是有革命思想的年輕女學生」,因此被他們想法子吸收加入讀書會,與農組組員一起研究「社會問題」等。
當時日本中等以上學校有「社會科學研究會」,研讀《無產者經濟學》、《共產主義ABC》等書籍,簡娥就在陳德興帶領的讀書會裡,對日本帝國主義本質和共產主義有進一步的認識。
1929年20歲的簡娥,從高雄的家出走,獨自跑到台中農民組合本部,加入農民組合成為正式組員;自此就居無定所,並隨時得注意在暗處盯梢她的日警。
1922年,15歲的潘欽信自台灣到中國廈門市南國公司做雜疫的工作,17歲的年紀再度單獨自台灣到上海大學中學部就讀;在中國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成為共產黨員。19歲回台灣參加「六‧一七」事件,21歲與謝雪紅、翁澤生等在上海成立台灣共產黨;接著就像簡娥一樣,開始過流浪、坐牢與逃亡的生涯。
在農民組合被讚賞反應靈敏的簡娥,經常被派到有「爭議」( Disputed )地方去支援當地的鬥爭,南北奔波可說是居無定所。 加入台共組織後,因被潘欽信延攬擔任中央常務委員會聯絡員,王萬得為了簡娥的安全考量,安排她住在他租的一間小屋內。
自此,成為簡娥領導與男友的潘欽信,於公於私找機會向簡娥介紹台共組織在上海的發展,並與她分享在中國所讀的書籍,如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員之一魯迅和日本河上肇的《 貧乏物語 》。
河上肇本是京都帝國大學教授,20年代轉向馬克思主義,曾因參加無產階級解放運動,一度被捕入獄;他是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先驅者。主要著作有《貧乏物語》、《唯物史觀研究》、《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等。發表多種政治經濟學著作的河上肇,對日本、中國的革命者都曾有過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