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賴清德周二在立法院說:「深澳燃煤電廠有存在必要」,真的嗎?讓我們來算算這筆帳。
依照蔡政府的說法,深澳電廠一定要蓋,否則北部就要缺電,此所以蔡政府在環保團體、地方政府、當地民眾一致反對下,仍要力推深澳電廠的原因;甚至被視為環保人士的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也為此案甘冒外界指責的投下關鍵票,讓深澳電廠環評過關,這就是賴清德所謂的「深澳燃煤電廠有存在必要」的原因。
但實際上深澳煤電廠的裝置容量為120萬瓩,相較中火的578萬瓩、大潭的505萬瓩、興達的432萬瓩、大林的377萬瓩等,大概只能算是一個「中小型電廠」,甚至燃油的基隆協和電廠的200萬瓩都比深澳電廠的發電量高。把這麼一個中小型電廠視為如此不可或缺又具關鍵地位,確實是相當奇特,其中是有不盡實在之處。
不過,會有這種結果與佈局,原因在蔡政府的能源政策要全面廢核,因此北部的核一、核二陸續要除役,這代表的是北部一口氣少了325萬瓩的核電,己接近完工、裝置容量270萬瓩的核四也不可能啟用;同時協和電廠依照時程也要在2024年除役,又少掉200萬瓩,台電規劃要「以氣代油」改為天然氣電廠,但提供天然氣的接收站問題能否解決仍有疑義。結果就變成裝置容量只有120萬瓩的深澳電廠被蔡政府列為「非蓋不可」的關鍵工程。
蔡政府把容量不大的深澳電廠列為「關鍵計劃」,卻可能讓深澳電廠成為北部最關鍵的環境殺手:依照學者的模型推估,深澳電廠將造成雙北與宜蘭、桃園等北部6縣市環境惡化、空污增加,營運15年內造成576人死亡。
其實,如果北部真的只缺電120萬瓩,其實不是那麼難解決,原來就已有管線供應天然氣、腹地亦足夠的大潭電廠,再增加1-2個機組,用染污較煤低的天然氣機組,其實深澳電廠確實不必蓋。
不過,很抱歉,蔡政府其實已經這樣作了,大潭電廠大原本就有6個機組,去年為了因應可能的缺電,又對外採購緊急發電機組;台電更已規劃要再擴廠增機組,預定再增加新的發電機組,裝置容量有300萬瓩,加上原有的機組,大潭將成為全台甚至全球最大的單一燃料天然氣發電廠。
只是,這未必是一個光釆的封號;天然氣發電的污染雖比燃煤少,但排放與空污增加仍難避免;大潭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氣發電廠,代表的其實也是空污較現在更為嚴重。大概因為這樣,政府不敢在大潭再增加機組,否則在大潭多增加一部100萬瓩的燃氣機組,不就可在污染更少(與深澳煤電廠相比)情況下,取代深澳120萬瓩的煤機廠?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深澳電廠蓋與不蓋的單一議題,而是蔡政府的能源政策,最後無可避免的就是在全台「廣建火電廠」,大潭、中火、興達、林口都要在未來幾年內增加新機組。當2025年核電全部除役後,如果綠電真能達到供電2成的目標,那代表的是其它8成都是火電;如果綠電無法達標,代表的就是火電要占8成多甚至9成。
如此高比例的火電,賴清德卻告訴大家,屆時台電的「空污減排會從現在的每年10萬公噸,降低到6.5萬公噸,減少35%」,民眾該相信嗎?換個角度看,台電如果大手筆投資環保設備,讓污染降低,如果火電機組與比例都未增加,台灣環境不是改善更多嗎?
而且,別忘了如此高的火電比例,碳排放只會升高不會降低,當全球在「減碳非煤」時,蔡政府為了「非核」不惜讓碳排增加,國際社會可接受嗎?外交部長投書國外媒體,說「台灣可幫助落實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請問這又是那門子的「永續發展目標」?
2018年唐獎永續發展獎頒給全球暖化硏究專家漢森就說,戶外空氣污染多源自燃燒化石燃料,每年在全球奪走逾350萬人性命,必須核電與再生能源並用先取代石化燃料,才是挽救地球暖化的解方。
他說「如果有人宣稱,再生能源可以取代核能,那是不可能的事」,而這正是蔡政府能源政策的核心,也是蔡政府視深澳煤電廠「有存在必要」,還要在全台增建火電機組的原因。如果拿掉那個「非核」的前提,賴清德是否還認為深澳煤電廠「有存在必要」?這筆帳,還有未來民眾付出健康代價的帳,蔡政府是否該好好算一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