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職場霸凌案例反思制度與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2024-05-20 05:30

? 人氣

2.霸凌的被解讀多半停留在可見的霸凌

根據人力銀行職場霸凌調查統計,最常見的職場霸凌狀況是言語嘲諷貶低,高達56.9%,背後中傷、散播謠言49.9%。言語雖已是明確可判讀的方式,但若霸凌者以話中有話或不明顯的方式霸凌,被霸凌者在不確定的狀況下可能會懷疑自己想太多,更遑論背後中傷、搞小團體或散播謠言等方式,並不是這麼快速能被判斷。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人力銀行統計發現,高達6成上班族採取吞忍不想把事情鬧大,平均會忍20.5個月才離開。不管是忍讓或離開,都造成霸凌問題沒有被解決,而在職場上繼續輪迴,被霸凌者常常期待所處的職場生態能被導正,這樣似乎就不用僅能靠一己之力去面對、扭轉甚至抗衡,當越來越多單位訂出霸凌議題相關的要點,卻有被霸凌者仍然沒有感覺到職場的友善轉變,很多狀況是試圖站在中立角色的協調者、受理者或旁觀者無法真正感同身受被霸凌者的心境,甚至有公司將霸凌解釋為雙方不和睦;也有霸凌者因為霸凌事件被禁止,而用更隱微的方式繼續霸凌;更有公司害怕霸凌事件爆發影響上級或公司名聲,要被霸凌者儘可能息事寧人。    

另一種惡劣的「困境」是因為霸凌議題的彰顯,而讓霸凌者換以不同形式繼續存在,因為目前能夠被明確辨識出來的霸凌樣態多屬相對容易辨識的,例如言語、文字、圖畫、符號、肢體動作等,但直接或間接對他人故意為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或戲弄等行為有太多種樣態,建議相關機制應主動關照所有員工的心理狀態跟想法,甚至透過不同個體交叉了解,定期或不定期全面調查,讓被霸凌者有合理的方式充分表達,且要確保這些表達受到保護。

3.「不反應期」(refractory period)的調適卻成了一種霸凌日常

心理學提到「不反應期」(refractory period),提及人在這段期間裡會無法接受不符合當下情緒的訊息,等到時間過了、情緒恢復了才能繼續往前走。被霸凌的階段常常會有這樣的期間出現,霸凌屬於一種長時間的心理折磨,有時候會讓被霸凌者習慣那一種狀態無法走出來,若被霸凌者持續意識到負面狀態會不斷自問:「這樣的日子還要多久?什麼時候會還我公道?」跟很多受害者一樣,被霸凌者往往需要的是霸凌者一句道歉,那個「需要」,是被霸凌者要能夠繼續相信過去的傷痛不是自己的錯,有了道歉才能放下,但現實生活中很少有被霸凌者真的等到被道歉的發生。被霸凌者可能會感到絕望和無助,認為這樣的日子永遠不會結束,這樣的心理壓力可能導致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甚至有自殺傾向、或自殺成功。

然而帶著傷痛繼續前行的被霸凌者,不代表隨著霸凌事件的結束或轉換到人生下一個階段,就完全放下那些過去,很多曾被霸凌的人都表示,以為已經過去了,傷痛卻在不經意的時刻反覆出現。因為不反應期可能已經縮短,讓被霸凌者以為自己已經接受或適應,但對很多被害者而言,沒有獲得道歉,心靈並不會真正自由。建議社會可以試著從被霸凌者的心理改善理解起,在霸凌機制的訂定過程中,並非只有處罰或排除問題,也應該透過如學校教育最基本的道歉或公平正義彰顯機制,才可能適切的真正陪伴支持,並進一步防止霸凌事件演變成無可挽回的悲劇。

我們應該正視職場霸凌,並提高社會對霸凌問題的關注和重視,試著為被霸凌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正在經歷霸凌,請勇敢地尋求幫助,並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重建自信和自尊。也請被霸凌者記得,你不是一個人在奮戰,只要社會走在正義的路上,公道就在前方。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擁有心理諮商與輔導、特殊教育等背景,長期關注當代社會各項議題,並深耕藝術與文化、行銷與教育等知能,致力於透過跨域專業的多元實踐,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與更全面的完善思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