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職場霸凌案例反思制度與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2024-05-20 05:30

? 人氣

作者指出,在國內看似積極改善校園霸凌問題的近代,成人世界中的職場霸凌問題並沒有因此被解決。(示意圖/Pixabay)

作者指出,在國內看似積極改善校園霸凌問題的近代,成人世界中的職場霸凌問題並沒有因此被解決。(示意圖/Pixabay)

近日一名女醫師指控她懷孕期間遭主管職場霸凌,讓她連續工作32小時,還被強迫暴露在游離輻射環境工作,懷孕7週的胎兒也因此停止心跳,最後向醫院申訴;一名高中教師日前也召開記者會,指校長經常以言語羞辱、聯合其他教職員排擠之。在國內看似積極改善校園霸凌問題的近代,成人世界中的職場霸凌問題並沒有因此被解決,甚至隨著自主意識的抬頭,職場霸凌議題反而逐漸被彰顯,但遲遲未進入具體能被解決跟改善問題的階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即便近來許多公部門及公司陸續訂定「員工職場霸凌防治與處理作業要點」,但離職場友善環境仍有一段距離,除了機制的不成熟、正確觀念不普及、文化與環境差異等原因,被霸凌者的心理「歸因」是較少被提出討論的面向之一。社會心理學討論的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解析出群體與個體間的相關理論,人類用以解讀甚至預測相關的發展,從試著去理解人的心理狀態,改變一個人的自我感覺與自我認知,進一步改變人的行為。其中有一類性格歸因(dispositional attribution)者,即將一個事件的緣由歸於個人,這樣的歸因若出現在被霸凌者身上,也是造就職場霸凌持續發生的原因之一,社會有必要透過感同身受理解被霸凌者心理狀態,以更能適切的支持被霸凌者走過那些困境,並相對有效解決職場霸凌問題。

1.基本歸因謬誤致霸凌判斷失誤

很多事情是雙方都有錯,但一般人會願意相信其實有的時候其中有一方是沒有錯的嗎?在客觀、平衡與周延的教育思想下,常常被認為爭執的雙方都有錯,若我們永遠認為雙方(或多方)一定都有錯,整個社會其實很難真正理解所有的被霸凌者。畢竟有的時候是因為許多「原罪」,被霸凌者不只是弱者,很多優秀人士也常成為被霸凌者,因為被看不慣、嫉妒等惡意相待,優秀成了原罪。很多被霸凌者不知道為何那些人要霸凌他(她),許多被霸凌者也會自問:「為什麼是我?我到底做錯了什麼?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對我?」這樣的自我詰問有時源於一種自我責任感,認為自己可能有什麼不足或缺陷,才成為了霸凌的對象。

在這個過程,屬於性格歸因者會不斷檢討自己,認為是自己的問題而造成被霸凌,當被霸凌者這麼認為,往往造成霸凌問題沒辦法被有效解決,因為被霸凌者往往在霸凌發生伊始未覺察到自已正被霸凌,也常看到被霸凌者為了想終止被霸凌而去討好霸凌者,他們認為這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其實霸凌不需要任何原因,只是一種過程跟結果,甚至只是一個念頭,霸凌就能存在。被霸凌者需要知道,霸凌行為的產生與被害者的個人特質或行為無關,多半是加害者的問題,建構職場友善環境不該是只提供霸凌申訴的管道,而是透過了解性格歸因者存在,才能真正去理解職場的多元與差異,進而解決霸凌問題。我們要告訴所有被霸凌者,很多事情不是你的錯,甚至很可能你一點錯都沒有。檢討自己要有限度,不要永遠都覺得是自己錯,檢討過後理性分析才是王道。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