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的講稿,沒有中華民族、更沒有統一大業;沒有「一中各表」,遑論「九二年的歷史事實」,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都一併蒸發;他談了中華民國憲法,不過,不是他處理兩岸關係的準據,而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依據,「每個人、任何政黨都要反併吞、護主權」,無論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或是台灣,都是我們國家的名稱」,他不但切斷了兩岸的連結元素,還「三合一」地把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台灣融治於一爐─不必台獨的台獨;比二0二一年蔡英文的雙十(國慶)講話更推進一步。
摘掉兩岸關係「特殊的」帽子,兩岸善意難存
「治權互不否認,主權互不承認」是馬英九的兩岸論述,其實也是李登輝「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的核心概念,賴清德口中「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則是直接代入「兩國論」,把「特殊的」帽子給摘了,蔡英文談兩岸關係必稱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因為兩者都有「國家統一前」的帽子,少了這頂帽子,就是兩岸「大屋頂」沒了;賴清德怎麼會認為這是對北京釋放的善意?
歷任民選總統不分統獨立場、藍綠黨籍,都維持兩岸這頂不能摘的帽子,因為兩岸關係是國家領導人面對政務的重中之重,偏偏賴清德不信邪,但即使他不講,憲與法都還在,這頂帽子在國家體制與法制下,依舊存在,他硬要摘,只能說他不認為兩岸關係是急務,或者他認為戴了帽子對岸也不信他,與其像蔡英文戴了帽子還落得一句「未答完的試卷」,不如不戴,果然,國台辦或中國外交部的聲明,也沒指望他還能有什麼說法。
只是,賴清德雲淡風清的三十分鐘,台灣就得面對四年不平靜,所幸兩岸關係冷凝已非一朝一夕,中共軍機軍艦環伺台海、逼近中線早成常態,再斷幾個邦交國也在預期,未做足戰爭準備的台灣,連戰爭焦慮都逐漸麻痺,這才是賴清德拿兩岸關係破罐子破摔,帶給台灣的最大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