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智庫(EIU)中國經濟高級分析師徐天辰向BBC中文表示,「我認為政府正確地意識到了核心問題——幾家大型開發商可能破產,這給金融穩定帶來了相當大的風險。我們最近看到的所有需求方面的支持都是為了重振房屋銷售,穩定這些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以避免更廣泛的金融危機。」
「與之前的政策相比,此次清理庫存的政策可謂相當給力。」路透社援引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上海違約開發商高管表示,「從心理上講,這會讓投資者覺得政府在『買單』,是在把風險從房地產轉移到銀行和地方政府身上。」
雖然力度強大,但徐天辰則擔心這些措施可能還不夠。
他認為,在經濟嚴重下滑的情況下,降低首付比例和抵押貸款利率對銷售的影響有限且具有滯後性,而由國有企業實施的庫存回購計劃似乎也沒有得到政府足夠的財政支持。
「因此,結果更可能是長達數月的穩定,而不是決定性的轉機,受壓的開發商將繼續遭到銀行和潛在購房者的懷疑。最終,很可能需要國家將這些開發商國有化,或為他們找到願意購買的買家。」
爭議:「房住不炒」不再?
在經濟困難之時,刺激樓市,在中國屢次上演。
2008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金融海嘯波及全球,中國沿海工廠出現「倒閉潮」;為了刺激房地產提振經濟,中國宣佈個人首次購買住房的契稅稅率下調到1%,並暫免印花稅和土地增值稅;貸款利率下限為基準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調整為20%。
這兩劑猛藥,使房地產的拉動效應十分耀眼。2009年剛過完一季度,30個重點城市中有24個城市的住宅成交面積環比上升,有10個城市環比增幅甚至超過50%。
到2016年,中國再次面臨相似情形,刺激地產提振經濟又被提上桌面上,中國開啟一輪「棚改貨幣化安置」,簡而言之就是將城市中難以配套的「老破小」的區域進行拆除,給予拆遷戶現金補貼,鼓勵他們再拿這筆錢去購房。
棚改貨幣化的加入,像是備齊了柴火,點著了火苗,再澆上一盆油——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的火勢「騰」的一下竄了起來。
中國樓市「量價齊升」,包括恒大在內的一眾房企,通過激進的高槓桿操作,搭上政策的「東風」,瞬間膨脹。
這造成房地產行業的地位愈發重要。中國北京和上海等一線城市的房價列入世界最貴行列,房價與居民的收入比,遠遠高出紐約、巴黎、東京、倫敦等世界大城市。
在世界銀行估算,中國房地產投資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3%,而經合組織國家僅為5%;「如果考慮供應鏈投入品,則房地產行業約佔中國GDP的30%。」
因此,如果房地產出現問題,將對中國經濟影響重大。而此時,高速發展,讓中國的資產價格不斷上漲,無論企業還是居民,都在大舉借貸,風險不斷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