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觀點投書:六四事件與八十年代的中國

2024-06-01 05:40

? 人氣

爭取民主自由,捍衛普世價值永遠是一代代中國人的使命。(資料照,AP)

爭取民主自由,捍衛普世價值永遠是一代代中國人的使命。(資料照,AP)

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晚上響徹在天安門廣場的一聲聲槍響擊碎了無數人對於那個民主中國的夢想,此刻我們共同紀念六四事件的三十五周年,這場波及數十個城市,持續數月的政治動亂以戒嚴部隊進入天安門廣場告終,深刻影響了當代中國的發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六四事件最初的訴求來源於反官倒,一九八八年價格雙軌制改革失敗,造成惡性通貨膨脹,物價飛漲。有特權的國營企業和高幹子弟倒賣民生物資,人民嚴重不滿。隨著改革派幹將胡耀邦的去世,一九八九年清明節學生開始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悼念,反腐敗的口號逐步升級成了反中共,推翻現行的政治制度。人民日報發表四二六社論後,學生領袖和李鵬談判未果,全國多個城市爆發暴力衝突,天安門廣場上拒不撤退的示威群眾與軍警之間發生流血事件,最終解放軍武力清場,以趙紫陽下臺,自由派徹底失勢為結局。

發端於北京之春,到八六學潮胡耀邦下臺,六四事件是和八十年代的社會軌跡分不開的。

改革開放初期,中共對後毛澤東時代的社會管治缺乏經驗,仍然在探索法治,經濟改革,言論自由的邊界。這些嘗試不全是成功的,造成了嚴打冤案,官倒,學潮等亂象。甚至領導層一度並不清楚國家的未來在哪裡,是逐步過渡到多黨制市場經濟,還是堅持一黨執政計劃經濟。以胡耀邦,趙紫陽,萬里為首的改革派,以陳雲,李先念,王震為首的保守派長期拉鋸,而鄧小平小心翼翼地在中間走著鋼絲。黨政分開的改革號召著讓黨委從機關,學校撤出,媒體公開談論多党制,學生上街遊行,當時的政治開放在今日是難以想像的,一九八七年的中共十三大更是堪稱八十年代政治改革的高潮。當時的人民和政府都在摸索對方的底線在哪裡,最終走到了一九八九。自西單民主牆始,到天安門廣場的槍聲終,為八十年代的激蕩畫下了句點。

和八十年代最大的不同在於,九十年代的中國在相當程度上走入了正軌,明確了深化經濟開放,擱置政治改革的方向。儘管九十年代經歷了國企改制,取消供給制,鬆綁戶籍制度等一系列變革,社會仍然沒有動亂,六四事件為後面十年提供了重要的經驗教訓。

在《往事並不如煙》裡,章詒和的字裡行間掩飾不住對反右運動和中共的諸多不滿。如果說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五七年是新中國自由派的第一個黃金時代,那麼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九年便是第二個。

六四事件的爆發和八十年代的社會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大學生仍然包分配,體制內的工資,醫療,教育都有保障,在接觸市場經濟的同時保留了社會主義福利。沒有後顧之憂讓大學生們有足夠的精力投身於詩歌,搖滾,還有公共事務。部分剛剛接觸西方自由主義的知識份子有著高度社會責任感,卻又用力過猛,將中國一切的落後歸咎於民族劣根性,認為全面西化才是出路。紀錄片《河殤》是八十年代這一思潮的集大成者,以劉曉波,蘇曉康等人為代表的「河殤一代」更是影響中國輿論場直到二零一零年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