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探月」見證歐中合作,美俄兩強成為雙方協力隱憂

2024-06-02 13:00

? 人氣

挑戰不僅僅來自工程方面

歐洲與中國之間的太空合作非常密切、項目眾多。歐洲太空總署以及大學、研究所已經參與過多次嫦娥探月任務,雙方也時常聯合研製科研衛星,還開展過幾次太空人聯合訓練,歐洲太空總署的太空人也定期接受中文語言培訓。然而,隨著國際地緣政治形勢日益嚴峻,歐中太空合作正面臨不斷上升的政治風險。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歐洲太空總署國際關係處主任伯奎斯特(Karl Bergquist)從90年代初起就負責協調歐中之間的太空合作。他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雙方的科研合作氛圍總體而言非常好,科學家們像朋友一般相互合作也相互競爭,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係,共同發表了很多科研成果。但是「地緣政治環境在近十年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相應的限制也越來越多」。

受此影響,2015年開始的歐中載人太空合作如今已經處於「休眠」狀態。伯奎斯特說:「這主要是受到了來自第三方出口管制的影響。我們歐洲和美國也有很多太空合作,會用到很多來自美國的設備,但是這些設備我們不能用於和中國的合作項目,同時我們歐洲也無法不用這些來自美國的關鍵設備。」

中俄月球合作斷絕歐中合作之路?

相比載人航天,包括探月在內的其他歐中太空計畫暫時還沒有受到太大的地緣政治影響。然而,伯奎斯特也有一些隱憂。「俄烏戰爭爆發後,歐盟開始對俄羅斯全面制裁。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和俄羅斯發起的國際月球自動科研站項目(ILRS)就會對我們構成麻煩:如果中國接下來的嫦娥七號、嫦娥八號任務被納入ILRS項目之中,我們歐洲就幾乎不可能再繼續和中國合作探月了。」

參與嫦娥6號任務的歐洲科學家們則暫時不擔心這些問題。歐洲太空總署的卡彭特說,他和同事們都很欣喜地看到中國的月球探測以及火星探測工程從無到有一步步走向了世界級,和中國同事們也建立了很好的私交「對於我們來說也是非常棒的學習過程,我們當然對參與今後的其他太陽系探測計畫有著很大的興趣。」

法國天體物理和行星科學研究所的加斯諾則表示,不管是和哪個國家,太空合作總是會帶來很大的益處。眼下的他則需要集中精力做好數據接收的工作:由於嫦娥6號在月球背面只會停留兩天左右的時間,因此加斯諾和他的同事們也只有約兩天的時間在北京的飛控中心收集著陸地區的氡氣數據。隨後,嫦娥6號就要攜帶採集的岩石和土壤樣本起飛返回地球。按照歐中雙方的約定,此次任務的科研數據將「對等共享」。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崔牧
責任編輯:李忠謙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