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猖狂還洗錢 地緣政治風險埋伏筆
過去幾年,反詐騙執法界學到一個名詞──「殺豬盤」,意指詐騙分子匿名躲在透過數位溝通和支付平台的後面,慢慢贏得他們的受害者信任。原來中國犯罪組織竟也擅長在美國展開面對面的行動,尤其是在搬動資金的時候。民眾和政策制定者還不知曉當中的一些影響。
舉例來說,一篇3月刊登在《華盛頓郵報》的地方報導,詳細描述一位年長的詐騙受害者以金條方式被騙,損失了接近10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3,200萬元)。竊賊在一次英雄式搜捕行動中被抓到,但他只是一位車手,據記者報導,他為「一位在中國的朋友」工作。這篇文章沒有提供有關下游犯罪模式的進一步細節。
《華盛頓郵報》是美國全國政治的一流出版物,甚至連它的地方報導也往往涵蓋更大的政治畫面在內。假若這一類報導開始詢問有關這些錢去了哪裡,以及如何到達哪裡的問題,會怎麼樣呢?其答案可能會直指美國──中國關係的核心。洗錢甚至可能為下一次重大地緣政治危機埋下伏筆。
「飛錢」禮物卡成焦點
芬太尼(Fentanyl)已經變成美中雙邊談判最重要的主題之一,焦點主要放在中國境內前驅藥物的生產。去年11月,美國談判達成一項芬太尼的相關協議,透過某種程度鬆綁新疆人權問題作為交換,顯示華盛頓願意在威脅日益嚴重的情況下,降低其他議題的優先順序。
芬太尼是一項合理的公共衛生議題: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在2022年通報了芬太尼藥物中毒死亡數達7萬2,027人。因為它的效力極強,很難準確衡量,而且不像其他藥物一般,其藥劑過量經常是意外、而非刻意攝取的結果。
在源自中國原料的芬太尼國際貿易中,美國消費者用美元支付終端產品,中國賣家要求用人民幣付款,而墨西哥加工者也與美、中兩方進行貿易,這些錢無法直接跨境流動。取而代之,這些罪犯將每種貨幣保留在其各自的國家,反而跨境轉移有價值的物品。中國洗錢組織(簡稱CMLOs)已經變得更加擅長這些操作,近期也在墨西哥販毒集團的地盤上取代了他們。
美國國土安全部國土安全調查局打擊跨國組織犯罪的代理助理主任里卡多‧馬約拉爾(Ricardo Mayoral)在4月30日於國會作證時表示:「中國洗錢組織已經主宰了美國,乃至全球的大部分洗錢活動。」
去年國會幾次聽證會進一步詳細說明了所謂的「飛錢」制度,這是以宋朝的「飛錢」來命名,也以阿拉伯語的名稱「哈瓦拉」(Hawala)更為人所知的一種制度。在美國透過犯罪賺得的美元可能最終流向幾個地方。一個是在美國的中國居民轉成投資或支出開銷,尋求規避中國的資金管制;中國國內投資環境惡化的情況下,限制每人每年可匯出境外上限為5萬美元。另一種為人所知的方法是「代購」,或代表其他人採購。根據該密謀,蘋果產品例如智慧手機有良好的價值密度,可以實際運送到中國進行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