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雜誌對楊士毅的專訪,覺得他簡直就是我podcast節目主題《人生從此不一樣》的典型–從小寄人籬下,媽媽在理髮廳打工,他就住在理髮廳麻將間頂上的小閣樓,一個連站也站不直的侷促空間;麻將間龍蛇雜處、煙味瀰漫,吵雜不堪,大人打起麻將來三天三夜不睡覺,甚至會吸毒提神,還發生過打打殺殺…。童年楊士毅動輒被人打罵,在這樣的環境生長讓他自卑羞怯,心中滿是陰暗,對生命有無數問號,一直到大學時仍自卑到不敢交朋友,可是這樣的人卻發現「正視痛苦才能產生力量」。
大學時,他嶄露了攝影才華,老師直誇他的作品,同時也直言作品中充滿憤怒和怨恨,要他宣洩情緒之後應該試著感謝,當時的楊士毅做不到。不過,沒有朋友的他開始跟自己做朋友,不斷跟自己對話、自問自答,直面生命中的問題;因為心裡太苦了,他想脫離這痛苦,終於領悟如果不能改變環境就改變看待環境的方式,如果把自己的心照顧好,就會發現幸福,原來幸福這麼簡單!沒有門檻!
他寫的《沒有門檻的幸福》,白色的封面封底襯著他的大紅色剪紙作品,粗壯的樹幹與繁茂枝葉裡有好多笑臉,讓人不禁也微笑起來,想立刻翻閱書裡的幸福。幸福真的沒有門檻?從苦境中走出來的楊士毅告訴讀者,「生活很辛苦,幸福就該很簡單」,只要願意就能產生力量,面對生活中的千辛萬苦,關鍵在自己身上。
利用痛苦 不要白受苦
楊士毅發現,痛苦本身就是一種力量,痛苦時才會想遠離那環境,正視痛苦產生的力量是告訴你應該做些改變、離開那個狀態。也許不能立刻離開那環境,至少可以用不同的角度看待所處的環境。人生總有不得已、離不開的時候,那就利用它,不要白受苦。如果持續讓自己內心痛苦,就會內外交迫。他說:「我已經沒有資源可以損失了,我唯一的資源就是我的心,我不能讓它再走偏。」
「我希望我不要再痛苦下去,所以開始冷靜分析與評估什麼是我可以做的?我不要白受苦,我要利用它們獲得力量,而不是累積傷害,這是我可以決定的。」
當年住在理髮廳的他是個顧人怨的小孩,大人看不順眼,動手就是打,「他們看我的耐心只有十秒二十秒,所以我學會在十秒二十秒內把話講完,現在變成會說故事的人」。他甚至從大人沉迷麻將發現「一定要找到那個讓我熱愛到廢寢忘食也忘了辛苦的渴望」,於是,當他終於離開那個環境,所帶走的不只是一身傷痕,還有一身武藝。
「我只能用這樣的方式(面對我的環境)。」
他曾經沒有朋友,聽起來很不幸,但後來他認為這也是最大的幸運,因為他學會跟自己做朋友。「我寫了五、六十本日記,每天跟自己說話,有時寫日記可寫八個小時,我們都願意跟朋友談心事,願不願意給自己兩三個小時跟自己談心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