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在國安與獵巫之間拔河的中資問題!

2018-09-28 07:20

? 人氣

被中國中遠集團併購後,中資可能間接掌握高雄港碼頭經營權。(林瑞慶攝)

被中國中遠集團併購後,中資可能間接掌握高雄港碼頭經營權。(林瑞慶攝)

周四行政院會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訂草案,大幅調高未經許可即來台投資的陸資罰款,同時則看到媒體報導「中資木馬控制高雄港口」引發國安疑慮問題。事實上,這也是台灣過去幾年對中資態度的寫照:擺盪在國安與獵巫之間難以明確規範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如果純粹以經濟眼光看,中資就是一種外資,來台投資的限制、規範、程序都以外資對待,就如在審查外資投資時,不必強分美資、日資、歐系資金等,要求各自適用一套獨特的規範標準。這是最簡單也最單純的規範方式,不過,也因為「太單純」而不會為社會與政府所接受,因為兩岸情勢,很難讓台灣把中資視為「一般外資」看待、適用同樣標準,台灣永遠在擔心中資來台投資這、買下那,是否「別有居心」?會不會影響國家安全?

因此,對中資另有一套管理辦法,是可被接受;真正的問題就變成:如何才是合理的管理,避免國安無限上綱的庸人自擾、甚至淪為獵巫式的到處找中資?

管理中資碰到的第一個問題是:那些投資應該限制甚至禁止?那些又是無關緊要,讓中資來投資甚至有助經濟與產業發展?除了國防、電信產業較無疑義外,其它產業涉及的灰色地帶與主觀認定成份極大,而官僚單位為求自保,一定採最保守的方式認定。

例如中國紫光要投資台灣的DRAM廠,反對者說造成台灣技術外流、影響國安;贊成者認為DRAM是成熟技術,且國內DRAM廠發展已見瓶頸,中資投資才能增加研發、擴大市場,廠商才有活路。何者為真無人知,但官僚單位當然駁回所有投資。

第二個碰到的問題是:何謂中資?如何認定?這個問題在全球化、各國資金與投資彼此交流越來越多後,認定也更加困難,同時也更無意義了。

如果是一家中國的國企營,認為其為中資,當然可說毫無疑義;一家中國的民營企業,也能以中資視之。但如果這些中資在海外掛牌上市,該如何定義其國籍?事實上越來越多中國企業紛紛前往其它地區掛牌上市,或是註冊地改在其它國家─阿里巴巴、微信美國上市、騰訊在香港掛牌,其它知名度較低的中國企業有超過百家在新加坡上市、六十多家在美國掛牌。而著名的百度在成立時,也有一半的資金來自美國的風投。

以中國電商巨人阿里巴巴為例,所有人都知道也認為這是一家中國的民營企業,但問題是阿里巴巴已經在美國掛牌上市,是不是該把其看作美國公司?而以股權結構看,美國的Altaba(雅虎核心業務出售給美國運營商Verizon後,更改的新名字)持股14.8%權、日本軟銀持股28.8%,阿里的高層與董事持股9.5%,其餘則是各國投資人持有─那這到底算是那國的公司?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