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摩爾定律 vs. 深度摩爾定律
盧斯本提到,歐洲近期致力於「超越摩爾定律」(More than Moore),而不是著力於「深度摩爾定律」(More Moore)。前者是致力於系統整合,三維晶片堆疊,提升晶片整體效能;後者是致力於微縮電晶體,挑戰物理的極限。但是,能夠獲頒摩爾獎章,他感到非常榮幸。
最近盧斯本正與德國光學大廠Zeiss進行有關極紫外光(EUV)微影技術光學清潔計畫,以及與瑞典新創公司AlixLabs進行ALE(原子級蝕刻)計畫,他感到既驕傲又幸運。
回顧過去40年的研究生涯,誰對他的影響最大?盧斯本說,在生活層面,對他影響最大的包括父母與太太。人生總是有高低起伏,每當事情發展面臨挑戰時,太太一直是支持他最好的夥伴。
在科學研究方面,他在烏垂克(Utrecht)大學研修碩士時,指導教授葛斯(John Gues)啟發了他對非有機化學的高度興趣,這位教授今年91歲,還沒有退休,每周仍到學校。此外,他在飛利浦研究部門擔任研究員長達26年,那段經歷對他的影響很大。
鼓勵瘋狂點子 飛利浦實驗室成為科技搖籃
飛利浦於1891年發跡於恩荷芬,早在1914年就在恩荷芬設立實驗室(NatLab),成為荷蘭高科技創新的來源。提起過去在飛利浦研究部任職的經驗,盧斯本說,「飛利浦研究部為荷蘭的科技搖籃。那是一段美好的時光。當時每個研究員可撥出10%的時間做一些瘋狂的實驗,通常利用每周五下午。這項制度創造出一個自由、開放的空間,鼓勵每個人創新。」
時光飛逝,外在大環境有劇烈的變化,飛利浦研究部如今已轉型為高科技園區,所有權易主,這兒成為荷蘭高科技研發重鎮與新創聚落,約300家大大小小的公司進駐。盧斯本感慨地說,「當年來到飛利浦研究中心時,大約有3000人,如今整個高科技園區規模變大,約有1萬3000人。」
針對半導體人才短缺的問題,盧斯本指出,全球許多國家都面臨人才短缺問題,荷蘭也面臨同樣問題,由於許多國家積極興建晶圓廠,而半導體產業成長速度遠大於學校培養人才的速度,這是個棘手的問題。
人才培養趕不上半導體產業成長 盧斯本開藥方
盧斯本分析,亞洲年輕人選擇讀理工的比例高,但是學校培養的人才仍供不應求。在荷蘭,一般而言,物理、數學都不是容易的學科,相對地,金融、會計、商業管理等科目較有吸引力且薪水高。儘管艾司摩爾的薪水在荷蘭算是相當有吸引力的,但是多數年輕人偏好選擇讀MBA,畢業後從事企管顧問工作,因為薪水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