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一展觀點:在美中關係下的競合下,臺灣宜用軟實力發展務實交流

2024-06-19 07:00

? 人氣

臺灣中心的機會與挑戰

臺灣中心成功運作並對敘利亞難民提供服務,取決於策略的經營手段及臺灣民間的創意與中小企業解決方案,如建立婦女合作社、技職教育訓練、社會企業模式、循環經濟等。永續的意義在於項目與組織本身需有永續經營思維。中心在創始團隊努力下,成為第一座在土耳其境內真正回應敘利亞難民危機的永續社區,透過小額捐款與社會企業盈利持續創造工作機會,促使邊境穩定和區域發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心運作以來未收受任何美方資源,除啟動資金外,未接收臺灣或土耳其政府支持,全靠獨立勸募與社會企業營收運作,建立了民間參與國際事務的典範。臺灣特殊的國際地位讓中心與當地政府協商更有彈性,更少官方色彩,反而能更有效運作。

國際與地緣政治的影響

中東與西亞地區的人道建設與永續發展,符合美國維護區域穩定的地緣政治利益。案子成功後,可能引起中國的關注。中國自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計劃以來,立志建立國際合作新模式,是中國近代對外發展的重要戰略。臺灣中心所在的雷伊漢勒市曾收到中國駐土耳其大使館的信函,要求報告這座難民中心的活動,並建議更名為「臺北中心」。

臺灣中心名稱的爭議最終解決方式是「一個中心,各自表述」。全名為「臺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每個參與者或旁觀者可用自己喜歡的簡稱。事情平息後,中心繼續推動難民服務工作,落實永續發展與人道主義。參與國際事務要完全去政治化幾乎不可能,如何拿捏分寸,在不同勢力間謀求平衡,是臺灣面臨的挑戰。

結論

筆者憶起曾參加過華府智庫舉辦的臺海議題相關論壇,討論臺灣的國際參與及美中關係的影響。論壇中,中方與臺方代表針對主權問題爭論,美方則扮演居中角色。當時有學者提出一個問題:為何我們非得在國族主義框架下討論所有議題?能否跳脫國家概念審視問題並尋求解方?這雖是天真假設,但人類400多年前的西發利亞條約後才開始以「國家」之名區分你我,國族主義論述未必需優先於其他分類。

參與國際事務是否需以「臺灣」為名,是值得討論的議題。希望能提供永續發展的新方向,無論是否以臺灣為名,臺灣都可以幫助其他地區的人民和社區。

*作者為聯合國顧問,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