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煊觀點: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懊惱

2024-06-21 05:30

? 人氣

作者感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圖/取自photoAC)

作者感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圖/取自photoAC)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名言出自《韓詩外傳》卷九。子欲養而親不待,多在描寫子女欲盡孝道時,父母業已辭世,感傷之餘,更在提醒大家行孝要及時;但這句話更多時候,可能在描寫對許多事該做而沒做的懊惱,追悔之情,更增許多自責之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今年86歲,回憶一生,追悔懊惱的事並不多,但總還是有一些。第一件讓我追悔懊腦的事,是我從未帶我一生貧困的父親出國,尤其是去美國觀光。小時候我們家一貧如洗,父母備極辛苦的養大我們,能吃飽就很好了,還去美國觀光,癡人說夢;到我大學畢業,有了很好的工作,且官拜這個長,那個長的;我和妻子每年都利用過年長假赴國外觀光,十分愜意,但就是從沒有想到要帶父母一起去。

出國觀光要花錢,他們愛孩子,怎麼敢提出要帶他們一起出國觀光呢!?在經濟上我們能力夠夠,但腦袋瓜子裡就是空空如也。父親去世後,我不知那根筋被觸動了,後悔莫名,真是欲哭無淚,愧疚感傷之情直到現在也從未消失,這是典型的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懊惱。母親比較長壽,後來我就趕緊多次帶母親出國觀光,聊補遺憾於萬一。

我和妻子蘇老師一共創辦了六個慈善基金會,有個基金會在大陸浙江省平湖以公辦民營方式承辦一所高中,我擔任董事長。每年除夕,我們都讓當地及來自台灣的員工,回去過年;辦公室工作由我及妻子留守。前後有四年除夕,我們都未回台灣過年,但是母親十分盼望我能在一起過年;每次過年前幾個月都頻頻問我們回不回來過年,但每次都是No。想到老人家的失望,我就眼淚汪汪,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懊腦,一直到現在也沒有消失。

我一生當公務員,大官小官也幹了不少,在大家的邀約及鼓勵下,我寫了不少文章,出版了將近20本書。在報社寫社論,一寫就將近20年,文章還算可以,而且行文很快,像現在這篇文章,我大概二、三小時就完工。但是要跟妻子蘇老師比,我至少要差她一級,她是大學生,我是高中生;她不像我是多產作家,她寫的文章功力究竟如何,不易察究。

2003年她寫了一篇長文,敘說她的雙親,共四萬多字而且親自打字成冊。不久前我翻舊資料,看到她寫的這文稿,讀完後感觸良多,深感愧疚;後來我又在舊資料裡,發現她曾在中華日報寫過近百篇,小方塊式的專論文章,每篇約200字,文字及立論都一級棒。

讀完蘇老師寫的東西,我深感愧疚,沉思良久更自責良久,因為她寫的東西雖然我記不太起來。但我相信,當年她寫的時候,我應該知道,也應該看過;如果當時我就用心的鼓勵她,以她當年是成大中文系第一名畢業的高材生,她可能老早就已成為知名的大作家了。

我一天到晚只顧忙自己的,忽略了妻子的才華,真是難過,真是該死,但是後悔又有甚麼用呢?蘇老師現已86歲,又中度失智,還來得及,還有辦法,鼓勵她在寫作上開花結果嗎?唉!門都沒有了,現在我彌補虧欠唯一的方法,就是將蘇老師寫的這些文稿,盡早出版,多少也為蘇老師留一點屬世的紀念。

感謝上帝,我在世86年,痛苦追悔的事並不多,雖然只有二、三件,但也會讓你痛苦莫名。希望各位好朋友切記,「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名言,趕快自我檢討,盡早彌補,庶幾可以減少一點心中懊惱難過的痛苦。

*作者為前監察院長,本文原刊《優傳媒》,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