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危險,又一個不會當元首的

2024-06-25 05:40

? 人氣

總統賴清德宣布在將總統府內設「氣候變遷」、「健康台灣」、「全民防衛」三大委員會。(資料照,顏麟宇攝)

總統賴清德宣布在將總統府內設「氣候變遷」、「健康台灣」、「全民防衛」三大委員會。(資料照,顏麟宇攝)

剛滿月,賴清德就急著抓權,這下子有好戲看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就職剛滿一個月,賴清德宣布將於總統府內設「氣候變遷」、「健康台灣」、「全民防衛」三大委員會,並由賴清德親自領軍。似乎賴清德不想當元首,而是想當宰相。這種疊床架屋的組織,無疑是想架空行政院,更是企圖逃避監督,看似冠冕堂皇,實則必然藏汙納垢。

據考證「宰相制度」起源於春秋時期。各個朝代名稱雖有不同(如丞相、尚書令、大司徒、三公等),但職責皆是輔佐帝王的最高行政長官,其地位放在今天就是行政院長。宰相制度一直延續到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為了獨攬大權,罷黜丞相胡惟庸,胡惟庸因此成為史上最後一個宰相。

明朝皇帝後來發現沒有宰相,實在不勝庶務之繁,於是設立內閣大學士協助處理政務,內閣大學士稱為「輔臣」,而輔臣中的領袖就稱為「首輔」,名臣張居正就曾任首輔。清代沿襲明朝制度,不設宰相而設置內閣大學士,雍正時期設置「軍機處」,內閣又成了閒散單位,但無論是軍機大臣或是內閣大學士,都只有宰相之名,而無宰相之實。到了清朝末年,仿效日本設立總理大臣,取代了軍機大臣和內閣大學士。

「權力」是春藥更是毒品,是會讓人上癮的。很多皇帝都想手握大權,但大權獨攬的皇帝,很少有好名聲的。反而是採取「無為而治」的皇帝受到後世的崇敬,例如,唐堯和虞舜。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

前台大法學院院長,著名的憲法學者薩孟武教授給出了答案。薩教授指出帝王的威嚴來自於「神秘感」,泥菩薩不會說話,人人都虔誠敬拜,如果泥菩薩會說話,還有多少人會拜它?古時的皇帝能夠駕馭群臣,但管不住太監,因為群臣見到皇帝時,皇帝都是高坐廟堂之上,而太監才看的到皇帝日常生活的一面。拿破崙多麼偉大,唯獨約瑟芬不拿他當回事,因為約瑟芬看過拿破崙寫給她的情書,所以在她的眼中,拿破崙與常人無異。

古代作戰,派將軍領兵出征即可,鮮少有皇帝「御駕親征」。原因很簡單,將軍領兵打輸了,還可以處罰將軍了事,皇帝親自帶兵打了敗仗,責任要推給誰?最嚴重的問題是御駕親征萬一打輸了,會讓老百姓看破手腳(失去神秘感),一旦讓老百姓瞧不起,天子的威嚴盡失,政權可能危在旦夕。隋朝滅亡時留下的糧食可供唐朝四十年所需,隋朝可說極為富庶。但就是因為隋煬帝御駕親征高麗慘敗,才導致了天下大亂,隋朝因而滅亡。但隋煬帝至死仍不知錯,他說「我自行,猶不克,直遣人去,安得有功」。他自以為無所不能,難怪成為亡國之君。

最笨的君王就是凡事親力親為,最笨的宰相就是不知順勢而為,最笨的謀士就是處處居功自傲,最笨的將領就是顯露功高震主。劉邦能用「漢初三傑」故而富有天下,蕭何以貪財偽裝,避免劉邦猜忌,張良不敢要三萬戶的封邑,只要求五千戶的留侯,從此引退不問世事,專心辟穀修仙,逃避殺身之禍。唯有韓信居功自傲,冤死於長樂宮並遭夷平三族。為君王者當擅於用人,為人臣者當忠於本份,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人主之道,不自計慮。臣有其勞,君有其功。

薩教授做出結論,「一國元首要謀地位之鞏固,就不宜掌握大權,而想掌握大權者,地位必難鞏固」。韓非子說「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身為一國元首,最要緊的是「盡人之智」,而不是「盡己之能」。賴清德甫登大位,不知謙恭反釀朝野對立,一方面想要獨攬大權,一方面又想藉由「大罷免」而達到全面執政。殊不知鞏固地位及掌握大權,不可兼得也。危險!賴清德原來不會當元首。

*作者為退伍軍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