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整體上看,中華人民共和國試圖與美國維持穩定且緊密的關係,並繼續嘗試解決那些可能會引起兩國對峙的分歧,以此避免任何可能造成中美關係惡化的情況。與此同時,北京希望能夠藉助自身經濟和貿易實力增大自己的優勢,提出包括「一帶一路」戰略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在內的多個外交戰略倡議;藉助它日益精密的政治宣傳和「統一戰線」策略提升它的軟實力。
中國面臨的一大風險因素其實來源於北韓。一旦朝鮮半島爆發戰爭或者金正恩政權倒臺,中國將不得不介入,為了控制北韓發展的核子武器,或者避免美國—南韓軍隊越過三八線。因此,中國必須時刻關注朝鮮半島的動態,這實際上與明朝和一九五○年代是一樣的。一九五○年,毛澤東不顧他同僚的反對,決定派遣解放軍支援金日成政權。換句話說,朝鮮半島的局勢實際上與中國的安全利益息息相關。
不過,平壤政權比我們想像的要更為穩固。北韓不斷加大核武器研發的力度,是為了將用於國防的預算轉移到經濟發展上去。平壤在經濟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嘗試,並開始在旅遊領域逐步向外開放,以獲得更多外匯。聯合國目前的制裁措施可能會影響到平壤,但並不足以完全阻止它。此外,平壤認為它的戰略行之有效,並令它有更多理由為它發展核武器的戰略辯護。
不論如何,讓我們設想一場可能發生的軍事危機:這場危機可能會因為美國政府引起,也有可能是因為平壤政權倒臺或北韓逐漸的民主化進程。我們很難評估這些假設對中國政局的影響。一方面,顯然任何軍事化危機都有可能影響中國東北地區,也有可能會引發國內社會對於中國政權的性質和未來的討論。但是另一方面,中國目前的政權太過穩固,就算是在最鄰近的國家發生政權變更的時候,都不會直接受到影響。北韓或臺灣的民主化進程並沒有實質上影響中國國內政治菁英和知識分子。那麼,北韓政局的變化又怎麼樣能夠撼動北京政權呢?在這樣的條件下,北韓的民主化進程很可能會是緩慢漸進的,正如南北韓統一的進程一樣;那麼對於北京來說,這就是一個完全可以控制的風險。
真正的風險可能來自於一次失敗的、令中國蒙羞的軍事行動。這樣的一次失敗可能會令中共的可信度受損,讓失望的民族主義者轉而反對它,並最終爆發一場政治危機。在人們設想的眾多可能性中,最多出現的是進攻臺灣或者釣魚臺失敗。為了避免這種結果,解放軍最可能會選擇閃電戰的策略,在美國和日本軍事介入之前,令臺灣投降。其次,解放軍的海軍實力必須要能夠超越日本,而目前日本海軍的規模雖然更小,但其現代化和人員訓練水準都高於中國。即使具備了這兩個條件,中國要發動一場軍事行動仍然十分冒險。不論如何,在美國和中國仍有可能發生核對峙的情況下,任何軍事行動的風險係數都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