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鈞凱專欄:沒救的「香港沒救」論

2024-07-01 06:10

? 人氣

這個矛盾的悖論,不只發生在羅奇身上,也作用於台灣一般的普羅大眾。何以致此?原因不外乎所謂「民主自由」的「反中」意識形態作祟,更要緊的是,多數人仍抱持著冷戰時代的眼光在看待香港,活在自我的想像世界裡,認為香港必定得是英國國王王冠上的一顆明珠,而不能是和平崛起的中國土地上的一抹香江。「唯香港論」與「唯台灣論」一樣,都把兩者真空化,抽離了歷史與現實的脈絡,存在於西方世界打造出來的平行時空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西方與台灣看不到的港人北上熱潮

不可否認,2019年之後的香港,的確是改變了。在政治上,一國兩制進入2.0時代,中國治港政策從消極被動走向了積極主動。在經濟上,香港從一枝獨秀的國際金融中心,被放進了「全國一盤棋」的粵港澳大灣區之中,成為中國國家總體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社會上,經歷了政治高度動蕩的香港民眾,正在發現香港回歸之後新的出路與面向,不再只是睜開望向西方的一隻眼睛。

抱持著「香港沒救」論、「香港已經不是以前的香港」等說法之人,他們眼中看不到與日俱增的「港人北上」熱潮。他們完全不知道曾經視中國大陸為妖魔鬼怪的港人,如今日常生活已經與深圳密不可分,甚至因為高鐵等基礎交通建設的完善,腳步已進一步蔓延到了北京、長沙等地。

香港的旅客從深圳福田口岸入境。(取自微信公眾號)
香港的旅客從深圳福田口岸入境。(取自微信公眾號)

2023年,全年約有5,300萬至5,334萬港人北上,相當於平均每位香港居民「北上」7.2次。2024年,尤其是3月28日至4月1日,近230萬人次港人出境,其中約86%是前往大陸;據香港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統計資料顯示,在復活節假期與清明節疊加的期間(3月28日至4月7日),約有54萬人次的香港市民北上消費。

筆者2023年兩次前往香港,一次在24小時通關的皇崗口岸,親眼見證了深夜裡無數年輕的港人,在深圳結束狂歡後準備返港的大批人潮。另一次則在深圳的山姆超市(Sam’s Club),目睹了港人如何擠爆、買爆。

港人在深圳找到久違的「自由感」

「港人北上」熱潮至今不減,背後的原因為何?目前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的台灣學者李鎮邦,給了大開台灣社會眼界的觀察:

原本大陸的電子交易讓依舊習慣使用紙幣交易的老一輩港人有所懼怕,在支付寶完善了香港本地金融與內地交易平台間的聯繫後,香港人發覺原來在深圳消費讓他們找到了久違的自由之感。一家四口一天假期消費不會讓荷包大出血,深圳的商場也原本想象地要乾淨有質感,最重要的是對家庭友善。

對這樣(閉環無缺)的壟斷性資本閉環而言,最可怕的是當被吸血者突然發現另一個系統的存在,而這另一個系統提供了不但更廉價還更優質的服務。對現在的香港普通百姓而言,深圳和大陸就是這樣的一個替代系統。

在深圳科技業崛起前,香港在資本和市場上擁有絕對的優勢;然而香港選擇了不同的發展路徑,看著如今的深圳成為亞洲新興的科技之都,甚至現在在香港引以為傲的旅遊上也後來居上,真是應驗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窮」的流行語。

就在筆者寫這篇專欄文字的當下,香港媒體出動了幾乎所有的人力,只為採訪6月30日正式通車的「深中通道」(連接深圳與中山)。首日即塞爆的「深中通道」,大為縮短港人北上出遊的時間成本。其背後蠢蠢欲動的熱潮,光是從多家跨境巴士公司宣布將加密班次,還推出優惠活動,即可見一斑。

活在「懷舊」裡的「香港沒救」論

以上種種「香港已經不是以前的香港」的變化,並未出現在台灣對港的媒體輿論語境之中,更沒有被「香港沒救」論的主張者所看見。而他們心心念念的,還是沉浸在汽油彈滿天飛,以及「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震天價響的「懷舊」裡。

6月30日,歷時7年建設的中國國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車試營運,從深圳到中山的車程從原來的2小時縮短至30分鐘。圖為開通首日的深中通道西人工島路段車流。(新華社)
6月30日,歷時7年建設的中國國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車試營運,從深圳到中山的車程從原來的2小時縮短至30分鐘。圖為開通首日的深中通道西人工島路段車流。(新華社)

但香港不會停留在過去,而是換了另一種步伐往前走。正如一位資深兩岸記者前輩私下給筆者的留言:「香港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必然是最重要的離岸金融中心。人民幣愈國際化,香港愈重要。」

走筆至此,筆者想起一位香港老媒體人前陣子有篇文章,對於台灣所發出的感慨:「在疫情之後一段時間,當更多台灣人恢復訪問香港,政客渲染的假象和謊言將難以持久。」問題是,當「香港沒救」論盛行於台灣的當下,也就註定了羅奇與台灣從上到下的「香港認識」已經沒救了。這位香港老媒體人對台灣滿懷深情的殷殷企盼,恐怕是「道阻且長」。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鈞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