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藝術、現代性與政治共同體

2024-07-07 06:00

? 人氣

陳弱水教授去年出版了《人文與民主》,書中的「人文與民主」乃承繼余英時先生的理念,余先生認為「人文」是深化民主、讓民主更扎實健康的重要條件。在此基礎上,陳弱水教授闡發了人文在民主社會的重要意義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這本書裡,泰勒提出一個振聾發聵的主張,他認為藝術的「間際空間」,不只是藝術家與觀眾之間交流的場域,同時也能成為政治共同體的內含空間(the implicit space of political community)。

這讓人想起《荀子的美學》所主張的「公共感性」。對比於哲學家羅爾斯(John Rawls)的「公共理性」,「公共感性」強調透過音樂來培養人的感性基礎,以打破個體感官的邊界而走向共同生活的形式。

陳昭瑛教授在《荀子的美學》中有四段話很有意思:

「阿多諾曾指出抒情詩的特質在於主體吟詠於語言之中,耽溺於語言之中,全然的忘我,把自己奉獻給一個對象。」

「按照黑格爾的看法,藝術美的一般概念是理想,理想的完整中心是『人』,因為人是唯一符合絕對精神,也唯一能認識絕對精神的感性生命,因此人本身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晚近音樂社會學家對音樂的社會功能也非常關注,德國的學者霍尼希斯海姆(Paul Honigheim)在〈音樂形式與社會形式〉中強調:『音樂風格與社會風格是吻合的。』並指出理想的共同生活形式是『其中的成員並不它感覺為個體之和,而是感覺為一個整體。』」

「歸根究柢,荀子關注的是公共感性的形成,以及公共感性如何作為禮樂王制的感性基礎,當感性基礎被提升到如此崇高的境界,感性已突破個體感官的邊界。儒家公共感性的理想一方面擺脫了個體主觀感性的侷限,另一方面也超越了理性的宰制性格。公共感性的境界過高,難怪徐復觀感嘆禮樂之治是儒家『政治上永恆的鄉愁』。」

眾所皆知,泰勒是黑格爾的專家,黑格爾在他的兩頁手稿裡主張「精神哲學是一種美學哲學」,而且強調「哲學家必須具備如詩人一般的美學力量」,或許泰勒從黑格爾的哲學中領會了一些東西。

*作者為馬來西亞華人、臺灣女婿,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