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隆觀點:重新崛起的AI產業基地

2024-07-11 06:20

? 人氣

台灣經濟的重新崛起的秘訣,就是總統賴清德就職演說中提到的「創新驅動的經濟模式」。圖為賴清德參訪亞洲無人機AI創新應用研發中心。(取自總統府網站)

台灣經濟的重新崛起的秘訣,就是總統賴清德就職演說中提到的「創新驅動的經濟模式」。圖為賴清德參訪亞洲無人機AI創新應用研發中心。(取自總統府網站)

台灣的創新驅動經濟模式

對台灣經濟發展過程的一個最重要觀察,不在於它曾經創造經濟奇蹟,而是在於一路走來能夠成功地推動經濟的轉型與升級。這是因為,一時取得經濟發展還是可能的,但是要能夠讓這個發展推進到不同的階段,持續取得新的動能,卻是不容易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如今的台灣經濟,即將成為AI產業革命的中心,在這個時候,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是特別有意義的。

二戰結束以來的世界經濟發展,台灣曾經是一個榜樣,從勞力密集產業開始,創造出口導向的經濟模式,然後經過十大建設,進入重化工業與消費電子業,最後進入高新技術與半導體產業,成功推動經濟的轉型與升級,造就了經濟奇蹟。現在,世界前三大AI企業的巨頭,輝達(NVIDIA)黃仁勳、超微(AMD)蘇姿丰與美超微(Super Micro)的梁見後,恰好都是出身於台灣,讓台灣有機會引領人工智慧的產業革命,追求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中所提到的「人工智慧產業化,產業人工智慧化」,展開第二次經濟奇蹟。

台灣經濟的重新崛起,背後有什麼秘訣嗎?答案恰好就在賴清德總統的就職演說中提到的「創新驅動的經濟模式」。

台灣經濟模式的探索

經濟發展的初期,最重要的事情是把國內的經濟資源或生產要素投入於就業與生產,從而創造所得與購買力,並且讓內需市場逐漸壯大起來。

在內需市場還沒培養起來之前,自然就必須依賴外需市場來啟動經濟,創造就業機會,這就是所謂「出口導向的經濟模式」。

通常出口部門會走過3個階段,一開始是農產品與農產加工品的出口,二戰後初期,台灣的出口當中,香蕉與鳳梨,還有各種食品罐頭,就是重要角色。第二階段,就是推動勞力密集產業,例如紡織業、鞋類、玩具、玻璃與塑膠。這些傳統產業當中所培養與使用的人才,如會計、財務、行銷、廣告、人力資源、法務等,將來都可以被之後的科技業所吸收。這部分我稱之為「人才的回收」,也就是用傳統產業培養一些將來可以被科技業用到的人才。

到了第三階段,從勞力密集邁向資本密集與技術密集產業,在這裡開始看到轉型與升級的努力,同時,也是在這裡看到創新起到的作用。

以技術含量來說,存在一個「技術階梯」,整個出口導向的過程,等於就是在一步一步往上爬這個階梯,從比較容易上手、技術含量相對低的產業出發,透過創新的累積,逐漸向上推進到技術含量相對高的新興產業。以貿易來推動發展,就是去出口那些容易上手的產業,進口那些不容易上手的。

在出口導向時期,台灣曾經探索過一個經濟戰略,就是把台灣打造成亞太營運中心,但是事後來看,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推進,也隨著台商大舉前進中國投資,於是,亞太營運中心改成直接設在長三角或珠三角,跳過了台灣。這個戰略構想算是失敗,根本原因是台灣與香港一樣,不適合成為營運中心,因為所謂的營運中心,從製造業到金融業,都是直接前進到產業腹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