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出強勁 美經濟下一隱憂?
歐美國家中央銀行體系從2022年始,為應對高通貨膨脹,而採取一連串政策指標利率提升,幅度之大,為20多年僅見,並已維持緊縮的貨幣政策一段時間,各國經濟表現在此期間差異甚大。然不同於過往,此波的高通貨膨脹,主要源於全球供給面因疫情與地緣政治變化所引起的混亂和重整。本文將從歷史回顧以及國際比較,探討高利率政策在抑制與控制供給面推動的通貨膨脹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必要性。
控制通膨 是最重要決策考量
若定義利率高峰為一系列升息到頂峰之後到初次降息之前,﹝表1﹞臚列美國最近40年的多次利率高峰及目前假設已達利率高峰的資料為比較。第一欄列出寬鬆週期前最高實質聯邦資金利率(Effective Federal Fund Rate)到達高峰的開始及結束時間,與這段期間最高實質利率。第二欄為高利率時期長度,第三及第四欄則簡述了當時經濟與通貨膨脹狀況,特別是在高峰時以總體和核心個人消費支出通貨膨脹(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PCE)價格指數年度變化的百分比,這也是聯邦儲備理事會(Fed)較為偏好的政策衡量指標。利率高峰歷史變化相當一致地受到通貨膨脹預期和勞動市場狀態的影響。經濟成長放緩與否,似乎並不是美國央行體系利率政策的主要考量,控制通貨膨脹幾可謂為決策最重要的方向。
而當勞動市場若處於勞工供給不足、形成預期通貨膨脹上升時,歷史上美國央行體系也似有提高利率以預防性地抑制通貨膨脹壓力的傾向。觀察過去利率高峰中,這些高峰期間都幾乎伴隨經濟增長放緩或衰退,而通貨膨脹率相對處於較高點,且勞動市場出現緊俏。例如1989年、2000年和2023年的利率高峰期,都是在經濟成長放緩或衰退的情況下出現的。因在勞動市場緊俏的情況下,通常會伴隨著工資上漲和物價上揚,這些高利率政策實施常為了控制預期所引發的通貨膨脹。
通膨黏滯難纏 能源危機後僅見
擷取歷史上的經驗,截至2024年5月聯邦儲備系統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會議為止,這一波從2000年以來破紀錄的高利率(假設5.25%至5.50%的政策利率區間為此波升息的高點),至少延續了11個月,不僅升值幅度速度,連時間長度都較歷史平均為大、為強,乃因此番物價上漲主要為供應鏈所推動,雖至2023年底,美國和世界各地在2021年和2022年急遽上升的通貨膨脹,已於2023年底後下降,但其幅度之大且後續黏滯難纏,是1980年代初期能源危機之後所僅見。不僅全球大部分國家的中央銀行頭痛不已,市場更是日夜期盼物價平穩,投資人幾可謂是「通膨移影動,疑是升息來」的驚弓之鳥。唯以歷史資料而言,最長的高利率期間為14到17個月(2000年超過6.5%的利率期間則較短),而利率水準在5.26%到5.56%之間,與2023年7月以後的利率水準接近,再加上聯邦儲備理事會的目前言論對續升利率選項頗具保留,如果經濟發展大體按照聯邦儲備系統預期發展,美國利率政策於2024年下半年適當時候會開始向下有所調整,應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