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觀點投書:人機融合的戲劇創作─戲劇「犀牛望夢」

2024-07-13 05:30

? 人氣

國立中央大學開設課程,設法將人工智慧、藝術元素、以及戲劇的知識融合在一起。(圖/取自photo-ac)

國立中央大學開設課程,設法將人工智慧、藝術元素、以及戲劇的知識融合在一起。(圖/取自photo-ac)

「混合」的概念

「『混合』是一個發現。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多人工智慧會輔助或推薦我們做出各種選擇的世界,有時甚至能強迫我們做某些事情或療癒我們。」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Nicolas Drouet (蘇毅)是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的講師,今年上半年,與同校光電系陳啟昌教授,共同開設了「光電藝術與人工智慧」課程,並以戲劇作為期末成果的呈現方式。在6月14日於校內黑盒子劇場的公演《犀牛望夢》,劇本來自於蘇毅老師與同學們的集體創意,陳啟昌老師則擔任戲劇的技術總監。

《犀牛望夢》來自於威廉莎士比亞的兩部戲劇的融合:《仲夏夜之夢》(Le songe d'une nuit d'été)和《馴悍記》(La Mégère approvisé),而主角則是受到尤金·威尼斯科的《犀牛》(Rinocéros)戲劇所啟發,而主角名Mélangère,也是混合前述作品與《犀牛》主角Bérenger而來的名字。

尤金·威尼斯科是法國與羅馬尼亞的作家,在這部劇作《犀牛》中,探討了一種將人類逐漸轉變為動物(犀牛症)的傳染與狂熱現象,在當時是十分創新的題材。《犀牛望夢》承接《犀牛》的故事,描述地球上最後一位尚未染上犀牛症的人類Mélangère,在面對人工智慧新科技以及舉手可得的便利資訊時,心理的惶恐與困惑。

「『混合』不僅是課程主題,也是藝術發想。我們想像著《犀牛》故事的後續發展,並在演算法與人工智慧當道的時代,進行這樣的新嘗試。」蘇毅老師說。

戲劇中的人機共融

「我們發現,在人工智慧浪潮中,人類與科技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陳啟昌老師說明集體創作的過程,「我們不僅要了解人工智慧帶來的影響,更要設法將人工智慧、藝術元素、以及戲劇的知識融合在一起,以嶄新的方式呈現成果,我自己也從課程中獲益良多。」

Mélangère,混合而成的人名,隱含現代人的真實身分與資訊,混合著各種因人工智慧產生的美好表象,享受便利資訊的同時,不知不覺也受到新世界的監控。

蘇毅老師解釋,「所以,我們不禁能感受到人類與機器之間的混合,甚至也能體察到我們自身的變化。另一方面,『混合』可能也隱含對理想生活的期望。」

在原著《犀牛》故事裡,世界主要分成兩種:人類的世界、因為傳染病而變成犀牛的世界,而在《犀牛望夢》也有兩個世界:已經參與人工智慧、以及還沒有參與人工智慧的世界。

戲劇作品《犀牛望夢》海報。(作者提供)
戲劇作品《犀牛望夢》海報。(作者提供)

社群媒體在這個科技轉型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加速了人們的溝通和交流,使得思想和行為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可以在網上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性別取向,而地域的界限也在網路世界中逐漸消失。

隨著科技的發展,連人與機器之間的界限,也變得越來越模糊,很難再用傳統的思維框架去定義這些關係。

然而,在人工智慧的世界裡,仍然有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情感,是很難用科技手段完全表現的。

所以故事裡的大哉問:要不要參與新世界呢?參與之後會快樂嗎?

於是在劇場裡,舊世界與新世界的人機拉鋸戰,熱鬧上演。

人機協作的未來可能性

「我致力於探討藝術創作與科技之間的關係,機器可以促成這兩個領域合作的機會,而這次成果也正是藝術與科技之間的美好合作。希望在這個人工智慧時代,有機會以嶄新的方式,繼續探索人性與科技的交織的可能性。」蘇毅老師說。

至於參與新世界與否,蘇毅老師的感想是,「與其讓那些私人、商業化或有政治利益主導的人工智慧,強迫我們做出某些行為,不如設法建立一種更有利、更人性化的人機協作形式。我們應該期望人機之間能有更美好的合作,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人工智慧的主導。」

在人工智慧時代,人類社會正經歷一個前所未有的變革,許多事物的邊界都變得模糊不清,需要用全新的視角去審視人與人、人與機器之間的關係,我們才能更好地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新世界。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