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永續政策的迷思─從歐盟「實質碳費」來正確理解國際貿易規則

2024-07-14 05:30

? 人氣

筆者提到,為了制定最佳的碳定價政策方案,政府需要破除「永續政策=減碳」的迷思。(示意圖/取自Pexels)

筆者提到,為了制定最佳的碳定價政策方案,政府需要破除「永續政策=減碳」的迷思。(示意圖/取自Pexels)

台灣碳費政策預計在今年底確定費率,如今各界已經接受碳定價政策勢在必行,為了降低衝擊,必須積極探討低碳經濟活動的未來圖像。7 月 5 日第 4 次碳費費率審議委員會之前,彭啟明部長也出面信心喊話,宣稱碳費對產業衝擊「很低很低」,目的就是要讓政策平穩上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環境部開始草擬碳費政策以來,環保團體多次抗議台灣碳費費率方案太偏袒產業。環團要求政府,必須參照新加坡碳稅費率制定每公噸 500 元的碳費,逐年提升至 2000 元,直到追上歐盟碳權價格水準。此外,環團屢屢抨擊碳洩漏風險係數是「打 2 折」,優惠費率是「大放送」,甚至還有環保人士投書媒體,稱政府保護國內產業競爭力會讓企業變成巨嬰。

前述見樹不見林的批評,在民主社會中是常態。利益團體通常只會考慮自己的議程與價值,不會理會其他人的損益,但政策制定者不能偏頗一方。

為了制定最佳的碳定價政策方案,政府需要破除「永續政策=減碳」的迷思,正確理解台灣自身的經濟體質,權衡國內民意與國際貿易規則,才能制定周全的政策。

破除永續迷思才能實踐永續發展

永續政策包含減碳,但不等於只有減碳。事實上聯合國 2015 年宣布的「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包含 17 項核心目標:第 8 項為良好工作及經濟成長(Decent Work and Economic Growth),第 13 項為氣候變遷對策(Climate Action)。

減碳固然重要,但應該盡量找出環境與經濟的共存之道,畢竟經濟萎靡倒退時,氣候治理行動也會欲振乏力。舉例來說,巴西濫伐亞馬遜雨林是全球氣候治理的嚴峻難題,但是當地人認為伐林是最容易維持生計的方式,如不能改變當地的經濟水準,便難以遏止破壞性的經濟活動,遑論投資節能減碳的基礎建設。

除了發展中國家顧經濟不顧環境,具備永續觀念與經濟能力的已開發國家,也不會為了減碳而一意孤行。國家推行重大永續環境政策,必須確保該政策不會過度削弱自身經濟與社會穩定,否則會導致國內外的重大政治風險。

例如烏克蘭戰爭開打後,歐盟因應俄羅斯天然氣來源中斷,除了投下鉅資投資再生能源,同時大規模搶購全球液化天然氣等石化能源,甚至對經濟脆弱的家庭予以燃料補貼。雖然放慢了部分地區(例如東歐國家)淨零轉型的進度,但這是為了保護歐洲國家主權,也是為了兼顧社會上經濟弱勢者的平等。

在日本推動綠色轉型戰略(Green Transformation, GX)相關立法時,則是因為初期未納入「公正轉型」內容引起在野黨反對。自民黨將公正轉型字眼納入《GX 推進法》後,旋即獲得朝野共識通過,確立綠色轉型必須保護日本國內勞工與中小企業的經濟利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