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20屆三中全會將於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登場,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透露了會議將審議《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不過由於本次會議是40年來最晚召開的一次三中全會,而明(2025)年又是「十五五」規劃起步之年,中共將在衡量國內外形勢下推出什麼重大舉措,已成為外界猜測的熱議話題。
《風傳媒》專訪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他強調從事前發布會議召開的時間點來看,中共花了比以往更長的時間尋求共識,說明「動的幅度會比較大」,必須先將各方面的利益關係梳理周延。而其不靠外力保護自己的現代化道路,正反映了台灣今天面臨的困境所在。
深化改革幅度大,花費較長時間尋求共識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於4月30日決定20屆三中全會將在7月召開,6月27日確定會議日期為7月15日至18日。其宣布會議的時間點比過往更為提早,楊開煌指出此乃一大關鍵,體現其所謂「深化改革」要做與要改的事情比較多,因此需要較長的時間「尋求共識」。
楊開煌進一步闡述,此次三中全會將會涉及以下4組關係的調整: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政府與市場、國家與社會。由於變動的方面與幅度大,為了不損及諸領域、階層、諸侯,甚至是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等企業主的利益,用了比較長的時間進行溝通。這也是為什麼,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6月27日的通稿特別強調了「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對決定稿給予充分肯定」,表示事前協調工作做得相當周延。
在此之前,還有兩個訊號值得參照。一是3月27日習近平在北京會見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代表,公開回應來自西方的「中國崩潰論」與「中國見頂論」,強調中國經濟是健康、可持續的,中國的改革不會停頓,開放不會止步,歡迎美商繼續「投資中國、深耕中國、贏在中國」。有「修昔底德陷阱之父」稱號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也是美方代表團成員之一。
二是5月23日習近平罕見主持召開了一場高級別的企業和專家座談會,主題為「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國大陸被視為「市場派」代表人物的經濟學者周其仁還是座上賓之一。有觀察認為,這場座談會可說是三中全會的「預備會」。
綜合前兩項風向,楊開煌分析,習近平事前不斷在溝通,也不斷釋放訊息,讓外界知道完善現代化治理、提升現代化能力,將會是此次三中全會深化改革的方向。也讓中國大陸官僚系統感受到中央對於科技發展的高度重視,「如果你再不調整,就有可能被淘汰」。楊開煌判斷,「這一次的改革,應該會看到它的幅度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