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獨特的金門,對兩岸有特殊意涵。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主張「金馬撤軍論」;前總統陳水扁提出「大膽談話」,邀請中共領導人江澤民大和解;前陸委會主委蔡英文開啟小三通的試驗地;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提議建「金廈大橋」聯結金門和廈門。而今,則有民進黨與共產黨摸著石頭過河,彼此有意解開金門事件的結,正在開創兩岸談判解決金廈海域問題的「金門模式」。
六朝文物草連空:救火要靠中間人
金廈海域0214大陸「三無」漁船翻覆事件至今近半年,兩岸終於取得突破性進展,最快7月底可望簽署「共識」。雙方在金門就善後工作達成共識,我方將歸還2名大陸漁民遺體及查扣漁船,同時也給予家屬撫慰金,陸方也將讓滯留大陸逾4個月的胡姓釣客返回金門。
據了解,兩岸官方的主談者:台方是海巡署副署長謝慶欽,陸方是國台辦綜合局長孫升亮。交涉期間則有國民黨立委陳玉珍居中穿梭。我方定位為「官方對官方」並稱之為「協商」,但並不完全堅持如此認定,而陸方則視為「民間對民間」的「溝通」,並且避開與台灣官員直接交涉和接觸。雙方各退一步,簽署「共識」,而不是「協議」,最後雙方同意「就善後工作達成共識」,但也留下了各自詮釋的空間。
民進黨與共產黨開創兩岸談判的「金門模式」,不禁令人憶想起陳水扁時期的「澳門模式」。所謂「澳門模式」,就是兩岸官員在澳門以「民間白手套」方式進行協商,達成了2005年春節包機協商以「雙向、對飛、多點、不落地」的方式展開的協議,打破了自1949年兩岸沒有直接通航的僵局,後來被稱為「澳門模式」。
借用資深兩岸學者張五岳的形容,兩岸官方談判採取「政府授權、民間名義、官員主談、公權力落實」的模式。由於陳水扁時期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事務又需要推進的現實情況下,繞開兩岸兩會(海基會、海協會)的管道,由兩岸官員以顧問身分的「民間白手套」參與談判,發展出一套由「行業對行業」、「團體對團體」在澳門協商的模式。
天澹雲閑今古同:門開了就關不上?
澳門模式的具體做法,就是針對春節包機、陸客來台等議題,在兩岸政府的授權下直接對談,交通部、陸委會官員掛上民航團體、旅遊團體顧問的身分參與,大陸官員也以民間協會的身分與會,雙方選擇適宜地點(如澳門)展開協商。雙方達成共識後,不必簽署任何文件,可形成共識備忘錄,經過彼此確認後,各自帶回有關單位批准,再據此執行落實。
「澳門模式」開創了兩岸兩會之外的另一個「民間白手套」先例,循著民間管道,讓官員以民間身分直接坐上談判桌。形式上的模糊換來現實操作的務實,避開了敏感的政治爭議。實際上,自從2005年談成「春節包機」之後,兩岸繼續就陸客來台、金融開放等議題,以「澳門模式」作為協商基礎和參考途徑。